专家详解“袁梦计划2.0”:中国盐碱地治理的“兴安盟样本”

红星新闻 2021-06-28 23:25

2021年6月18日,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

接棒父亲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切开一个大米蛋糕,宣布启动“袁梦计划”第二期。据新华社报道,“袁梦计划二期”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在兴安盟的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水稻20万亩,帮助当地水稻种植户实现收入翻番。目标是逐步实现袁隆平院士生前规划的“袁梦计划”,在我国数亿亩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607.jpg▲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左一)、副主任袁定阳(右一)出席“袁梦计划”第二期发布会,并亲手切开大米蛋糕,宣布启动“袁梦计划”第二期。图据内蒙古日报

一年多前的2020年1月13日,袁隆平院士在三亚发布“袁梦计划”,提出未来3年,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向全国推广到1亿亩。如今,“袁梦计划”二期发布的同时,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中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落户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红星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参与兴安盟基地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研发的专家,他们回顾了兴安盟试验基地(原为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从无到有、从1.0到2.0的发展历程。有专家透露,目前该基地已经选育出了一批适合当地的耐盐碱水稻品种;2021年下半年,会把能够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的最优品种进行一次验收和展示,明年会有大面积的示范种植。

【立项】

“当地派专机来接,袁老师很不忍心”

张玉烛是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最初成立时,袁隆平亲自指定的科研负责人。已经58岁的他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从跟随袁隆平读博士开始,一直从事水稻栽培及生理生态研究。

“当时袁老师亲自写了一个委托书要我负责兴安盟试验基地的科研工作。”张玉烛回忆道,2018年,兴安盟当地政府找到袁隆平团队,邀请其前往当地进行耐盐碱水稻的研发与种植。

张玉烛介绍,当时兴安盟盐碱地面积近100万亩,其中开发利用率不到10%,特别是盐碱水稻产业的开发还处于空白,大量土地资源无奈闲置浪费;而此前两年,2016年10月12日,袁隆平领衔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2017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入驻青岛市城阳区,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种植——袁隆平团队和地方合作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种植的模式,让兴安盟看到了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希望。

2018年10月,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成立。同年10月16日,袁隆平亲自来到兴安盟出席了院士工作站的授牌仪式。

1539736934130.jpg▲2018年10月16日,袁隆平院士(右三)出席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图据兴安日报

张玉烛还记得,当时已经88岁的袁隆平正在北京会见外宾,身体不适,“兴安盟当地特意派了专机来接,袁老师很不忍心。结果去的当天还发病了。”

2019年初,湖南杂交水稻中心的科研团队正式进驻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开展工作,“我们派了包括袁隆平老师在内的七名专家。常驻当地的有四名。”张玉烛介绍,当时采用的合作模式是袁隆平团队所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兴安盟当地政府签订一个框架协议,当地保证项目经费,袁隆平团队负责科研,同时引进一家平台公司负责工作站日常具体管理。

同年10月15日,在第二届智慧农业国际(青岛)高峰论坛上,袁隆平通过连线表示,将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开展耐盐碱水稻的育种工作。

“相对于其他地方,兴安盟(试验基地)是全国较早一批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研发的基地之一。”张玉烛说。

60d9830295b38.JPG▲2020年9月,兴安盟基地测产现场。受访者供图

【开题】

“看到大片荒芜的盐碱地,觉得非常可惜”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拥有天然河流水源和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土壤,是中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内蒙古将近8成的水稻产量都在兴安盟。

而作为最早一批进驻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专家,刘建兵对兴安盟最初的印象却是另一番景象:“第一次去,看到那么大片的土地,却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心里的感觉难以形容,真是非常可惜。”

作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建兵长期在南方、特别是湖南当地进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南方的田地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边边角角都要种上。而兴安盟的盐碱地可以说是大片地荒芜着。”

最初到兴安盟“打前站”的张玉烛说,之前当地的一些盐碱地种植基本没有收成。“当地老百姓基本不种,我们开发的一些地,(原来连)草都没有。”

60d98305b43a4.jpg▲兴安盟试验基地的稻田。受访者供图

早期的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站长,同时也是负责兴安盟试验基地日常运营的兴安盟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刚常驻兴安盟。据他介绍,当地的盐碱地盐渍化非常严重。pH值为8.2~9.6,盐分在5‰至6‰之间。“2019年,我们进驻之前,当地高盐碱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抛荒的,老百姓种了没有收益,也不觉得可惜。”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盐碱土地分布极为广泛,类型多样,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滨海滩涂盐碱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省份;一类是内陆苏打盐碱地。兴安盟试验基地的盐碱地属于后者,主要危害在于土壤中碱的含量。

据张玉烛介绍,碱可导致土壤板结、不渗水,大大影响作物对肥料等营养的吸收。通常,pH值高于8,就很难生长作物。此外,盐度高也会破坏肥料吸收渗透系统,易导致水稻不出苗等问题。

袁隆平院士生前定下的“及格线”是:盐碱地pH值达9,或盐度在0.6%时,亩产要在300公斤以上。而兴安盟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却同时具备了“pH值9左右、盐度0.6%”的属性,这也让它成为了盐碱地的“高配”。

 【探索】

“亩产300公斤以上,我当时认为难度很大”

2019年正式进驻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后,刘建兵每年要花两个月时间在兴安盟,其余的十个月时间,他都是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全国各地的科研基地的农田里度过。

第一年,兴安盟当地政府给科研团队提供了将近3000亩的土地。其中260亩为试验基地,用来选育品种;1700亩为示范基地,用于选育出来的品种的效果展示;此外还有1000亩的盐碱地改良用地。

张玉烛还记得,当时袁隆平针对兴安盟试验基地提出两个目标:一是发展杂交水稻,三年当地水稻亩产提高100公斤;二是开发盐碱地,培育耐盐碱品种,亩产要在300公斤以上,“当时还没有提出种植20万亩的目标。”

60d983032a9b2.JPG▲2020年9月,兴安盟基地测产现场。受访者供图

张玉烛主要负责耐盐碱示范基地,1700亩的示范基地当年只开发了900多亩,“第一年投入比较大,水源主要靠开井,打了十来口井,抽出来的水还不能直接灌溉。”张玉烛介绍,当地冻土层有将近一米厚,井里抽出来的水还是冰水,需要进入蓄水池增温之后才能灌溉,再加上气温低,盐、碱含量又是“高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由于专家团队不能长期驻扎当地,真正的项目落地,还要依靠当地的技术人员,“我们在当地讲课,进行技术人员的培训,但这方面离预期的还有一些差距。”

王世刚介绍,在团队进驻之前,当地虽然有农研所,40多人的团队,也有专门研究水稻的科室,但“没什么成果”。而在刘建兵看来,“当时兴安盟(试验基地)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一切目标都还只是一种构想。” 

60d9830aeb375.JPG▲曾经的构想已经变为了丰美的现实。受访者供图

在这种情况下,张玉烛当时觉得,“要完成袁老师提出的300公斤以上亩产目标,难度很大。”

还有更多实际的困难摆在团队面前。比如,从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到兴安盟来回各需要一天,而最远的“试验田”距离办公地有300公里,“要半天的时间才能到,路也很难走。”

王世刚介绍,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科研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只好在不同的地块附近租当地人的房屋做现场基地,吃不上青菜,还要经常饱受风沙之苦——“用当地人的俗话说,‘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

【感悟】

“各方面实实在在去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张玉烛此前担心的“达成目标难度很大”并没有出现。2019年和2020年,接连两年,经测产评估,兴安盟试验基地的水稻亩产均超过了袁隆平生前定的“及格线”。

2019年9月,该试验基地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到508.8公斤,一年后的2020年秋天,在众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现场见证下,兴安盟耐盐碱水稻亩产再破千斤。

60d9830b6c861.JPG▲2020年9月,兴安盟试验基地测产现场。受访者供图

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9月27日,对3块测产田块的耐盐碱水稻进行取样收割后,经过专家测评,在pH值8.8~9.2、盐度含量在5‰至6‰的土地上,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稻谷达533.95公斤,比上年亩产提高25公斤,远远超过我国水稻平均产量。

稍感遗憾的是,因年逾九旬,两次测产,袁隆平均只能通过连线分享收获的喜悦。

短短两年时间,兴安盟试验基地为何能连续取得这样的亮眼成绩?   

在刘建兵看来,这首先取决于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大力投入,以及与科研团队的密切配合。他进一步解释说,兴安盟自身有100多万亩盐碱地,在李克强总理批示了袁隆平院士成立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的建议后,“大家都很积极,我们的技术加上对方的资金平台和公司化运作,缺一不可。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常驻兴安盟基地的王世刚亲眼所见的变化是,在科研团队进入后,兴安盟当地成立了农科院,“新入职了20多个研究生,其中还有博士”。而在刘建兵看来,“当我们的专家团队撤走之后,兴安盟当地的科研人员才决定着当地耐盐碱水稻种植的未来。”

60d98301cb252.JPG▲兴安盟试验基地丰收的稻田。受访者供图

而张玉烛最初负责的示范田所依赖的打井、抽水,现在即将被自流灌溉所取代。“我们修了一条渠道,下半年可以通水,明年可以实现自流灌溉,水流的开关都可以远程操作。”

令他为之兴奋的还有,未来不需要乘坐五、六个小时的飞机,再转车花上一整天时间,赶往数百公里之外的试验田。“现在我们在兴安盟中旗正在做物联网的建设,完成之后,试验基地水稻的育种、栽培、生长,甚至土壤情况,都可以远程监测、第一时间看到。不需要去现场,在家里就可以直接指挥。”

回顾兴安盟试验基地两年的发展历程,刘建兵感慨道,“兴安盟是真正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我们湖南杂交水稻中心也是实实在在地想去帮他们。”

经过两年的耕耘,曾经让刘建兵大为可惜的“大片白花花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良田,“基本设施改好了,种上了水稻,看着大片的稻田,会觉得自己真正做了些事情。”

【展望】

“兴安盟试验基地树立了一个标杆”

两年时间,兴安盟试验基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然而,面对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袁梦计划”,刘建兵仍然保持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和清醒——“兴安盟目前仍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在他看来,兴安盟试验基地此前的两次测产“平均产量与袁老师最初的设想是吻合的”,但未来要真正实现新增种植耐盐碱水稻20万亩,还需要一系列的持续投入。

“盐碱地改良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一般需要四年以上时间,才能真正变成良田,改良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包括耐盐碱水稻品种、土壤改良、种植方式、排灌设施等,需要综合开发运用技术,不是哪一个单方面的事情。”刘建兵说道。

60d98309ee187.JPG▲兴安盟试验基地一望无际的丰收稻田。受访者供图

刘建兵透露,目前兴安盟试验基地已经选育出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耐盐碱水稻品种。2021年下半年,会把能够实现当地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的最优品种进行一次验收和展示,明年会有大面积的示范种植。

当地用“袁梦计划2.0”启动来形容兴安盟“一中心一基地”的落地。即将于七月份再次前往兴安盟的张玉烛认为,“袁梦计划2.0”真正的指向应该是未来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而集中连片的盐碱地具备现代农业应用的条件。

“现代农业将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智慧农业——以机械化为前提的智慧农业。改良盐碱地可以发展成大规模的农场,通过机械化种植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在张玉烛看来,“新开的盐碱地,适用大型机械化种植。盐碱地开发最大的价值在这里。”

张玉烛清晰地记得,2019年3月,在海南,自己的老师袁隆平向李克强总理写信建言并阐述为什么要成立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他只用了300字,没有一句废话,就把耐盐碱水稻研发的目标、意义、做法,写得清清楚楚。”

张玉烛回忆说,盐碱地开发最早是在青岛提出来的,“当地政府提出‘我们这一大片滩涂地怎么办’,袁老师去了一看,几十万亩,寸草不生,可惜啊。种水稻,哪怕亩产只有300公斤,也有很大潜力。总体也是很可观的。”随后,袁隆平团队在全国进行调查,中国总计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可改良的有2亿亩,于是提出通过十年的时间开发1亿亩。“袁老师提出的这个目标,还是很符合实际的。”

相对于1亿亩的全国开发目标,兴安盟20万亩的新增盐碱地水稻种植似乎“微不足道”, 但“以兴安盟为一个点,可以把配套技术和应用技术摸索好,之后向其他同类地区进行扩散、辐射、发挥。”刘建兵认为,“我们大的目的是把兴安盟研究出来的成果,在类似的盐碱地上扩大。”

红星新闻记者 王震华 蓝婧 发自长沙

编辑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