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什么优惠政策,在国家法律范围内我们就出台什么优惠政策,还是一句老话,‘你要袜子,我把鞋都脱下来送给你’!”
6月5日,在中国陕西澄城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县委领导的致辞再次表达了当地政府提供优质营商环境,打造中国黄芩之乡的决心。
▲中国陕西澄城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大会
陕西省澄城县,这个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有着“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称号的工业强县,近年来,依靠立足农业现状和特色优势,打造成为中国樱桃第一县。与此同时,当地的黄芩产量占据全国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却长期不为世人熟知。
值得一提的是,黄芩是中医临床和中成药中常用的一种中药。习近平总书记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时表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黄芩种植基地
如何高质量发展中医药?首当其冲的便是做好基础药材的种植工作。放眼全国,澄城县是陕西黄芩的主产地之一,有着30多年的栽培历史,通过多年来不断挖掘当地特色优势、着眼增加群众收入、赋能乡村振兴,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中国黄芩之乡,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5月11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乡村人口占到中国人口的36.11%。相关专家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决定脱贫攻坚成败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澄城县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高效经济农业,特别是中药种植业,对其他地方乡村振兴具有示范意义。
黄芩苷含量比药典标准高6.4%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
我国是黄芩的起源地,陕西自古为黄芩道地(又称为地道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产区。《范子计然》记载:“黄芩出三辅(今西安),色黄者,善。”《富县县志》《澄城县县志》《商州志》等均将黄芩记载为本地出产道地药材。
澄城县位于北纬35°,热能丰富、光照充足,县域内多为沟壑山地,野生黄芩、远志等中药材分布广泛,自古便是知名的道地药材出产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县开始试种中药材,经过近50余年发展,精选出黄芩、远志、柴胡、金银花四大优质品种,全县中药材达到13万亩,年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3亿元,辐射周边县市35万亩,畅销河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
其中,澄城县黄芩以条粗﹑质坚实﹑色深黄的性状特征而驰名省内外,成功跻身国家农业标准(黄芩)示范项目县、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和陕西省十大秦药品种种植基地(黄芩),澄城黄芩中的黄芩苷含量高达17.4%,相较于药典标准高出6.4%左右,属于纯正的“道地药材”。
从野生到标准化种植
陕西宏龙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金900万元,在册职社员数65人,是以黄芩、远志、柴胡等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一家民营企业,年平均累计产值(各类药材成品)2300吨,年平均累计销售额6000万元。
“黄芩生长周期比较长,必须要经过3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品质。但也不是说种植时间越长越好,一般三年半到四年就要从地里挖出来,不然它的根部会出现空心或腐烂。”
今年52岁的雷俊宏,从十六七岁就与父亲做起药材生意,与黄芩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他,如今已成为这家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县级龙头单位的公司负责人。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澄城县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雨水少、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加上土地透气性能好,非常适合黄芩等中药材生长。小时候当地的黄芩多是野生品种,但由于条件不成熟,很多人都把黄芩直接卖给了药贩子,并没有形成产业。
长期以来,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且多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地块小、品种杂、管理粗放、缺乏品牌是困扰各地中药材市场发展的通病。
2004年左右,雷俊宏与村民将野生的黄芩逐步转化为人工繁育种植,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当地政府和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助推帮扶下,与扬子江药业集团联动,创建黄芩GAP种植精品生产示范基地200亩。
目前,该公司已在赵庄镇、庄头镇、雷家洼等地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中药材6000余亩,年产各种中药材2000吨。通过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建立,与全国五百强药企扬子江药业集团、国药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常年供销合同,月供中药材100余吨。
值得一提的是,在仓储物流方面,该公司依托云计算,通过大数据打造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监管服务、追溯管理、物联网设备集成等为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纠。
“在这方面,我们公司先走了一步。国家号召用云平台大数据可追溯,对药材的品质和销路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从田间地头到种植管理、施肥打药,我们药材的情况在大数据平台都可以看见。”雷俊宏说。
开启企业效益和脱贫增收双赢局面
2019年5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澄城县正式脱贫摘帽。这当中离不开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助力。
在澄城县,每年农产品收获的季节是“黄芩哥”和胜军最忙碌的时候。和胜军依托公司创建了牵农网电商平台,并在淘宝、拼多多、供销e家等多个网络平台开店铺,广泛推介澄城县的苹果、樱桃、蜂蜜、黄芩等优质农特产品。
▲和胜军 图据渭南日报
据当地媒体报道,和胜军积极进行澄城道地药材黄芩的种植销售,建立了60亩黄芩生产基地,申请注册了“黄芩哥”商标,并不断探索黄芩茶、黄芩蜂蜜等产品的制作工艺。
这几年,和胜军陆续去了北京、山西等地,学习了各地用黄芩叶、花、茎制茶的工艺。和胜军说,“黄芩茶的市场前景非常好,我最近从山西那边公司要他们的样品,几乎都没有货了。但是陕西目前在这方面几乎为零,咱澄城当地农民把黄芩地面的部分全当草除掉了。”
2019年,在国务院扶贫办、陕西供销电子商务集团和县供销社的帮助下,公司入驻了服务全国832个贫困县的网络销售平台——“扶贫832平台”。在脱贫攻坚中,和胜军充分发挥企业的带贫脱贫作用,为51户贫困户进行资金帮扶。截至目前,和胜军的百康农业已创造了900万元的销售额。
另一方面,在澄城县庄头镇雷家洼片区,总投资2000万元的陕西宏龙药业有限公司育苗基地,成片的光伏板下种植着数千亩黄芩。
▲在光伏板下种植的中药材
基地通过与大唐能源集团合作,在光伏板下种植中药材,采用中药材种植与光伏发电同时进行,将太阳能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企业效益和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中药材育种种植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自身3200亩种植,辐射带动周边群众300多户。据了解,育种基地可每年生产黄芩种子50吨,销售产值达1000万元。药农年人均收入可增加4000元。
“原来农民种植小麦,一亩地收入四五百元。现在带领大家种药材,一亩地年收入1000多元,行情好的时候能收入2000元。”雷俊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近年来,合作社还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帮困政策,帮助当地9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黄芩药物疗效显著
据人民日报消息,5月12日,正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医圣祠和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了解中医药发展和艾草制品产业发展情况。习近平说,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2020年4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医院等多家单位在2020年5月发布的《中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应用和研究发展》论文指出,黄芩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根部有很强的药用价值。中药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抗肿瘤、抗病毒及抗感染作用,还可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肝脏等。体内外实验均表明,黄芩苷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有效成分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陕西诚信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澄城县唯一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初具规模的小型发展型现代化制药企业。公司拥有39个国药准字批准文号。其中,以黄芩为原料之一的平喘原料药“盐酸妥洛特罗”目前市场销路较好。
公司基地负责人呼样亭表示,“现有基础上,成立‘陕西诚信(集团)饮片厂’,依托我县黄芩原材料充足的优势进行深加工,打造黄芩系列产品,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00吨提取物可实现产值2亿元,完成利税3000多万元,新增就业400人,直接惠及药农增加收入,进一步促进澄城医药产业的升级、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中国黄芩之乡
6月4日至5日,中国陕西澄城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渭南澄城县召开。会上,澄城县与相关企业及单位签订了关于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加工项目合作协议、关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澄城中药材GACP种植基地框架协议等21个项目,总投59.1723亿元。
▲黄芩种植基地
澄城县委书记王万庆表示,“打好药材牌,我们贯彻落实5月12日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挖掘特色优势、着眼增加群众收入、赋能乡村振兴,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中药材产业作为澄城樱桃之后的又一拳头产业,全力打造中国黄芩之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房书亭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澄城县中药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操作性和约束性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澄城县的中药材产业不会因领导层的变更或者领导层的关注力转移而变更,才能形成澄城县中药材产业持久的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
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董亚峰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特邀嘉宾,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决定脱贫攻坚成败重要因素。陕西澄城县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高效经济农业,特别是中药种植业,对其他地方乡村振兴具有示范意义。
“陕西澄城历史积淀深厚,特别是中药种植业从1551年明代嘉靖年间就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万亩,加上周边租赁、流转的中药种植面积达35万亩,成为陕西十大秦药种植基地、国家黄芩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董亚峰说。
但董亚峰同时表示,澄城县中药产业也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大”是指澄城中药种植规模大,产量高,药品质量好;“不强”是指中药材的粗加工、深加工能力需要提高。在此基础上,董亚峰建议成立专家团队,除了中药种植专家外,要注重聘请品牌、商业运营、渠道销售等专家,为进一步提高澄城中药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就目前澄城中药种植产业的发展业态,董亚峰建议,首先做好中药收割后的粗加工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县财政税收;第二、做好澄城县中药品牌的运营,做好中药材溯源制,一物一码,中药质控数字化管理,提升中药材的道地品质,打响在中医药专业界、中药产业界的知名度;第三、要扩大销售渠道,特别是开拓外贸渠道,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第四、建立现代化的中药材仓储物流系统,做好中药产业链中的前端,为后续澄县中药深加工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澄城县邀请农本专家“把脉”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谋划中国农村的发展,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我们也希望澄城县能通过黄芩打造成一个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样本。”董亚峰说。
红星新闻记者 任江波
编辑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