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早盘,新能源车概念股与锂电池概念股表现抢眼,“车茅”比亚迪(002494.SZ)市值一度突破9000亿元,当日收涨1.39%,报303.48元,最新市值为8683亿元。
红星资本局获悉,比亚迪股价一飞冲天,一方面是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利好消息:美国计划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50%;另一方面,比亚迪8月5日刚刚公布了7月销量成绩单,再度刷新2021年度单月销量新高。
此外,有消息称,比亚迪即将于明年第二季度向特斯拉供应刀片电池。目前配有刀片电池的特斯拉车型已进入C样测试阶段。对此,双方均未做出公开回应。特斯拉相关人员也向红星资本局表示,并未接到相关官方信息。
拜登放话:美国新车一半将是新能源
美国白宫周四发布一份声明,将采取措施推动美国在清洁汽车和卡车方面的领导地位,目标是到2030年,美国销售的所有新车中有一半是零排放汽车。
美国总统拜登在声明中说,他将签署一项行政命令,为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制定一个雄伟目标,即在2030年销售的所有新车中,有一半是零排放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该行政命令还启动了长期燃油效率和排放标准的制定,以节省消费者资金、减少污染、促进公众健康和应对气候危机。
在拜登政府发布2030年新能源车销售目标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官员以及福特、通用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表示,支持拜登的新能源汽车计划。宝马、福特、本田、大众和沃尔沃也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称支持政府实现未来电动汽车的目标。
中金认为,该行政命令标志了美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加速,产业链企业将从中受益。
比亚迪7月战报:新能车销量猛增234%
8月5日,比亚迪公布了7月销量成绩,总销量为56975辆,同比大增89.4%,环比增长14.5%。1-7月,比亚迪累计产量为313506辆,同比增长65.02%;累计销量为304099辆,同比增长60.04%。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0779辆,同比增长234.69%;销量达50492辆再创新高,同比增长234.38%。燃油乘用车销量6918辆,同比下滑57.5%
新能源车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24996辆,同比增长138.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25061辆,同比增长650.6%。
不论是全系,还是新能源及其动力细分市场,比亚迪7月均再次刷新2021年度单月销量新高。
比亚迪DM和EV两大阵营的7月销量分别为25061辆和24996辆。明星选手比亚迪汉7月销量8522辆,从去年上市以来累计销量突破了10万辆。DM-i车型上市后订单爆满,目前供不应求,随着产能提升,销量逐渐释放出来,比亚迪秦DM-i车型7月销量环比增长21.2%,宋PLUS DM-i、唐DM-i销量也陆续爬坡。长江证券预计三款车型合计月销量在年底有望达到5-6万辆。
多家券商给予比亚迪买入或增持评级。
长江证券预计比亚迪2021-2023年EPS(每股收益)分别为1.64元/2.65元/3.63元,对应PE(市盈率)分别是183倍/113倍/82倍。
华西证券预计比亚迪2021-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依次为60.8亿元/74.0亿元/99.2亿元,对应的EPS为2.13元/2.58元/3.47元,对应的PE为141倍/116倍/87倍。
为特斯拉供应刀片电池?有可能性
8月5日,有媒体称,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比亚迪即将于明年第二季度向特斯拉供应刀片电池。目前配有刀片电池的特斯拉车型已进入C样测试阶段。
对此,双方均未做出公开回应。特斯拉相关人员向红星资本局表示,并未接到相关官方信息。
不过业内认为,从成本角度考虑,特斯拉存在采购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可能性。
光大证券分析师指出,宁德时代CTP磷酸铁锂电池包的成本为0.57元/Wh,行业平均磷酸铁锂电池成本0.65元/Wh,而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成本为0.42元/Wh。
刀片电池已成为比亚迪业务的重中之重。比亚迪曾透露旗下全系纯电汽车都已换装刀片电池。目前正积极扩张产能,以应对后续车型销量提升及外部客户的供应。
目前,比亚迪已于海内外10余城市新增刀片电池产能。7月16日至19日,多氟多(002407.SZ)、天际股份(002759.SZ)、延安必康(002411.SZ)相继公告,比亚迪向公司大量采购动力电池上游紧缺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三家上市公司合计将向比亚迪供应14470万吨六氟磷酸锂,对应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超115GWh。
比亚迪计划在未来1-2年内将弗迪电池业务独立IPO,正积极推动弗迪电池引入战略投资者。
比亚迪已与海内外众多知名整车厂、储能企业对接合作意向,以销定产。目前,弗迪电池已为一汽红旗供货,还成立了现代项目组,计划明年开始供货海外。
华西证券表示,未来,随着公司电池产能的逐渐释放以及引入战投计划的推进,公司电池业务有望通过内供+外供的方式,实现销量快速增长。
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实习编辑 余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