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结果。在全国31个省(区、市)110个监测城市中,成都市以83.72高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
这个第一,并非易事。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涵盖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方面面,尤其成都——常住人口已经突破两千万。
比如,在服务业领域,成都的公共服务,既有找到了货架上的安全感,也有家门口的获得感,以及城市里的舒服感。从更多公共服务的细节中,窥见成都是如何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装进普通人的生活,帮助成都成为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全国第一。
货架上的安全感
去年疫情期间,超市里满满的货架,是成都人的安全感。
在其背后,严格商贸流通领域疫情防控、全力组织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是整座城市保障公共服务的根本。
据悉,去年成都启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加强市场监控和货源调度,指导24家保供骨干企业、5000余个零售终端和490余个农贸市场及时复工,拓展采购渠道,加大配送力度,确保市场货足价稳。同时,成都还建立了粮油肉糖政府储备,形成部门联动保供机制。
▲2020年疫情期间的成都社区流动菜市
还记得当时火遍网络的“流动菜市”吗?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成都组织开展农社对接、产地直采直供,创新开展“流动菜市”进社区服务485次,引导715家餐饮门店开展无接触配送。同时,发布生活必需品市场信息600余条,引导理性消费,化解焦虑情绪。
商贸的流通,是离市民最近的“安全感”。“去年,成都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印发防控工作方案和9个行业防控工作指南,协调解决企业防疫物资需求,发动40余家外贸企业参与境外防疫物资采购918.1万件。”上述负责人还透露,仅在2020年,成都就督促区(市)县完成近3万名商场超市肉制品冷冻制品从业人员以及41余万名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核酸检测。
同时,成都还出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政策措施及汽车更新换代补贴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在全国首推“烟火贷”等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去年4月中旬,成都全市商品批发市场、高等级商务楼宇、在建服务业重点项目全部复工,显示了公共服务的“成都速度”。
家门口的获得感
成都还在通过更充足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为更广范围的服务人口,带来了更扎实的获得感。
比如,2020年,成都加快建设美食集聚区43个,举办美食文化活动92场,引进海内外美食品牌67个,新建生活性服务业项目48个,打造特色商业街区50条,评选特色小店100家。
比如,成都网红“面街”——一条全长约880米的街道,却聚集了30余家特色面馆、50余家特色小吃,其中网红商家9家,面食品类涵盖了各个区域知名传统面食,包括担担面、宜宾燃面、内江牛肉面、重庆小面、兰州拉面、中江挂面、陕西油泼面、郑州烩面等。
此外,在社区商业方面,成都今年还开展家政“领跑者试点”行动,评选金手指、金手帕、金盒子等家政服务明星100名。举办品牌家政线上欢乐购活动,活动订单量达23万单,订单总金额超4600万元。开展家政进社区、进单位、进楼宇活动8场次,达成消费意向订单850单,预计促成消费金额204万元。
据悉,2021年,成都市商务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推进“一场景一示范”,打造特色商业街区。
一方面,成都要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等具有国际影响力高能级商圈,提升文殊坊等高品质步行街区,并优化国际消费供给,规划建设国际空港O2O保税展示中心、免税购物中心等商业集群。
▲“面街”各具特色的面馆
同时,成都还将着力发展“两店”经济、夜间经济。创新发展社区商业,引导开展预约上门、社群共享等新型服务,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数字商圈、数字街区和数字社区。
数据显示,成都去年发布了消费城市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和全国首个疫后新消费地图,培育推出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新开设无人零售店30家、社区便利店200余家——
“我们店铺不大,是一家‘小而美’的花店,疫情期间顺应线上消费趋势接入美团闪购后,周围5公里的用户都成了我们的客户,旺季一个月交易额能突破200万……”今年初,一家成都鲜花店老板曾在公开场合,分享了自己在成都的经历。
一家小店,不仅为成都人提供了家门口的获得感,同时也呈现了一座城市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城市里的舒服感
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成都以一场特别的会议——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幸福美好生活,六个字是成都对两千万人口的承诺。
由成都市商务局牵头的“十大工程”之一的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提出了四个关键词:舒心居住、舒服社区、舒畅消费、舒美品质。
“从生活社区向舒服社区转变,落脚于城市里的人的体验感。“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要从生活社区向舒服社区转变,其中,包括场景化营造社区空间、系统性发展社区商业和分类型打造主题社区。
▲成都市成华区的小游园
场景,是成都营城逻辑所在,在营造社区空间方面,成都提出要探索推进社区缝合,活化利用社区闲置低效空间,推动集成连片建设,实现社区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
比如,在成都重点发展的社区商业上,成都将聚焦市民全龄、全时、全新多元需求,推进社区商业优供给、聚人气、营场景、强治理,打造社区商业各类示范性消费新场景200个。
同时,配置完善维修缝补、洗衣理发、家政服务、生鲜菜市等14项基础便民服务,大力发展特色文体、社交休闲、时尚购物等11类品质提升服务。
“标准化改造菜市场400家以上,生鲜超市超过2000个,社区连锁店达到1.2万个,新增24小时品牌连锁便利店达120家,便民农产品新消费场景超过100个”——这些数字,都将转化为成都的“舒服”所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还将坚持一社区一主题、一社区一特色,大力推进国际生活、运动健康、文化创意、智慧科技、绿色生态5个重点类型主题社区建设,加快在地文化、产业、生态、情感、价值有机融合,建设场景驱动、资源集成、智慧宜居、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示范主题社区100个。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