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成都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工作队副领队孙红松抵达炉霍。这是时隔5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
孙红松
“全县16个乡镇、175个村”,这是5年前孙红松挂职炉霍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开展“群众工作全覆盖”时,牢牢记在心里的数字。两年挂职工作,孙红松在炉霍县与工作过的同事、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还曾结对帮扶过一个叫做智西的孤儿,认了“亲戚”。“一直想找机会再来。”孙红松说。
2021年5月,作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成员,孙红松回到炉霍感慨良多,“炉霍县第一份脱贫攻坚的红头文件,就是我参与起草的。”从2019年炉霍县脱贫摘帽到现在的“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孙红松说,这是一份伟大的事业,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倍感荣幸。
孙红松现在还记得,第一次来炉霍,大巴车跑了整整两天,春末初夏,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还有积雪,堵车严重。今年来炉霍,从成都出发只用了8个小时车程,还不用翻越折多山。
还有一次,2015年12月25日,作为组织部副部长的孙红松下乡开展年底考核工作,早上出发时,天空就在飘雪花,好不容易开到了7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又遇到停电、停网,冻得在烤炉边上完成了工作,然后匆匆往回赶。“雪都埋过了脚脖子。”孙红松说,路不好走,积雪又深,车又不敢停,路上没有信号,一旦陷车想叫救援都没有办法。直到晚上9点,他和司机才回到驻地。
9月16日,孙红松在一家公司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这一次回到炉霍,孙红松说,变化真的太大了。不仅是道路交通条件、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原本有“糌粑”“坨坨牛肉”就感到满足的农牧民们,通过脱贫攻坚、通过对口支援工作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激发了他们努力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两次来到炉霍,第一次,孙红松儿子刚上小学;这一次对口支援工作结束,儿子就该考高中了。“两次人生重要的时刻,都没有陪着他,还是觉得愧疚。”孙红松说,家里全靠妻子、老人操持,才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到炉霍工作。
如今,工作之余,孙红松还在托人打听,当年他结对帮扶、每周都会去学校看望的孤儿智西,如今应该是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了,听说她后来考上中专,也许现在已经工作了。遗憾的是,上次对口支援工作结束后,因为没有电话,双方失去了联系。“找到她,想看看她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孙红松说。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欢
编辑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