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可以共赏,低俗不应宣扬
“郭老师”,凉凉。
9月2日,多以张牙舞爪的夸张表情和低俗奇怪的言语方式博取他人关注的网红“郭老师”,账号全平台封禁。这一消息随即冲上微博热搜,甚至一度高居榜首。
网络似一堵墙,把人隔在了不同的多个世界。当一些人还不知“郭老师”为何物的时候,她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火得发烫。
当笔者第一次强烈感受到“郭老师”的神奇,大概与众多网友是一样的感受。然而,和她有关的或褒或贬的各类留言纷至沓来,话题热度不断走高。这些都一再提醒着,她的影响力已不可小觑,甚至超越一些艺人明星。这种现象不能忽视。
“封禁”释放的信号
回顾“郭老师”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她曾做了很多有记忆点的事,比如发明了一系列网络热词,集美、夺笋、耶斯莫拉、迷hotel等;比如在网上公布自己怀孕闹出很大的动静,最后又说是个乌龙;比如和男朋友达令“全国巡回自驾游”,结果在第一站就致交通瘫痪;至于那些闻脚、闻袜子、流鼻涕等画面,一度让部分网友“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郭老师”,但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却是容易的,即审丑和低俗。
有人认为,审丑和低俗并无不妥,这世间本就有美有丑,有雅有俗。雅俗可以共赏,但低俗不能宣扬。乍一看,“郭老师”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并给公众带来了开心,但这也并非没有边界,如果对这种过度宣扬低俗的现象不进行约束,就会成为一种不加节制的放纵与没有营养的狂欢。
从密集制造话题来看,“郭老师”显然是个掌握了流量密码的人,她知道怎样搅起网络的“池水”,怎样吸引网友的关注。这个蓬头垢面的女孩,做些不雅的动作,说着自己的隐私,不按常理出牌,总能给人带来一种观感上的强烈刺激。只是,这种短暂的观感刺激,终究只是最浅层的笑料,一笑过后,什么也不会留下。归根结底,这一类低俗的表演,不仅不能填补网友精神世界的需求,反而在观感刺激上一再探低,到头来,只会不断拉低围观网友的审美水平。
这不得不引起警惕。“郭老师”的走红,极易形成不良示范。口出狂言,刷新底线,如此简单的操作,聚集在她身上的“回报”却有目共睹——粉丝,流量与金钱。这也很容易在网友间形成一种默契,似乎只要没有底线,毫无下限地出卖自己,恶意攻击他人,就可以走红,被众人拥戴。因而,对“郭老师”及时封禁,无疑是向外界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卖丑有限度,低俗有边界。
“错配”的影响力与价值观
其实,还需要警惕的是,围绕在“郭老师”身上的“影响力”。
今年4月,某卫视主持人在“郭老师”出游南京导致夫子庙交通拥堵后,做了相关电视评论,质疑其“打着原生态的名义在刻意扮丑,博人眼球,收割流量”,更直言大众“审丑式追星”。很快,被惹恼了的“郭老师”与其部分粉丝应声而起,声讨电视台与主持人要说法。最后,该主持人迫于粉丝圈子的压力,向“郭老师”道歉。
在网络直播时代,“郭老师”是个不寻常的特例,她的走红很特殊,她的影响力也很特殊。这个从草根阶层走出的“名人”,从默默无闻到声名大振,其实都是遵循着同样的路径,也存在了一定的时间,但必须意识到,随着名气变大,她已不再是当初的“郭老师”,而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公众人物。
学者齐泽克说,“在消费主义和大众传媒时代,公众往往并不要求名人或者他的偶像完美无缺,反而表现出对他们人性弱点相当地认可。”粉丝喜欢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某种认同。作为一个具备影响力的网红,“郭老师”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些人性弱点的聚集器,其言行举止被围观,其传递的不良价值观和低俗审美观也形成聚集效应。她以自曝隐私、贬损他人哗众取宠,这种可见的“影响力”和输出的价值观是完全错位的,显然无法承担起公众人物的责任,封禁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正呼应了,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的要求。
有信息显示,“郭老师”在个人小号鸣不平,似有为再度复出做准备的趋势,一些粉丝也在极力吆喝。他们或许以为这次和过去一样,风声过了,就可以卷土重来。殊不知,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宣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明确要求: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郭老师”可能还谈不上艺人,但同理,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公序良俗乃其基本道德要求。在此,只想对热得发烫的“郭老师”们说一句,凉凉了,就别瞎蹦跶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黄秋荻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