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各地都在制定策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下,成渝地区如何联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9月17日上午,在成都举行的2021年(第二十二届)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现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薛勇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高端制造业发达,且高校院所资源丰富。成渝地区可在此基础上,以“双碳”为目标创办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平台,强强联合,联手攻关。
▲薛勇
红星新闻:您的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碳排放数字精准测量,成都的卫星遥感产业也正加快发展。您认为成都在“中国碳卫星”的布局和推动中,可以在哪些领域发力?
薛勇:当前,我国利用碳中和卫星对二氧化碳的监测、评估、数据提取技术和发达国家一致。要想实现“碳中和”,需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遥感卫星升空后,需要与地面设施相配合,建设相关理论算法体系,来提取、验证碳卫星收集到的数据。接下来,成都的卫星遥感产业应该在“中国碳卫星”的数据处理、应用方面发力。
红星新闻:以“碳中和+”为导向,您认为碳中和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高端制造等技术深度融合集成方面,成都应该如何发力?
薛勇: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当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骨干企业联合设立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碳中和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高端制造等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协同培养各领域各行业高层次碳中和创新人才。同时,优化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高端制造交叉科学集成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也非常重要。
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应当围绕零碳能源、零碳原料/燃料与工艺替代等关键技术创新需求,开展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新技术原理研究。加快碳减排关键技术攻关,以人工智能和泛在大数据支持的先进高端制造实现全产业链/跨产业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低碳工业流程再造、重点领域效率提升等过程减排关键技术开发。
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应当支持与鼓励“政-企-研-校”合作,建设创新联合体,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碳中和关键技术集成耦合与综合优化。充分发挥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依托创新引智基地,大力吸引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碳中和领域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红星新闻:您认为成渝如何联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薛勇: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成渝地区基础良好。这里有丰富的科研院所资源,比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等。同时,成渝地区高端制造业发达,成渝地区可以在人工智能和泛在大数据支持的先进高端制造实现全产业链/跨产业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低碳工业流程再造、重点领域效率提升等过程减排关键技术开发。
在上述支撑下,成渝地区可以“双碳”为目标创办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平台,强强联合,联手攻关。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报道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