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大会观察|生态多样性丧失趋势,令发展中国家代表更担忧

红星新闻 2021-10-13 20:59

生物多样性是全球议题,COP15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说明,人类和万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发达国家有资金、技术,而有的国家,却仍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那么,在恢复生物多样性之路上,发展中国家又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0月13日上午举行的COP15高级别圆桌会-部长级平行圆桌会中,有一场“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主题讨论,讨论的核心正是上述议题。

▲“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圆桌会会场

“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主题圆桌会由中国科学院张亚平副院长同哥伦比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卡多·何赛·洛萨诺联合主持,先后有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开普敦大学南非研究所主席瑞秋·温伯格教授等十余名代表发言。

与会者强调,多边主义和国家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培养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和技术能力,确保其公平公正地获取和分享遗传资源及其产生的惠益。

事实上,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及其所产生的惠益,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之一,也是《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的主要目标。

南非、文莱、加纳、马尔代夫等国家的发言代表称,他们的国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承诺并制定相关目标,但也希望能从其他先进国家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

▲会场场景

这些国家的代表提到了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挑战。马尔代夫代表提到,海平面的上升使得该国丧失了20%的沿海土地,而该国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国家;南非代表则提到,该国目前仍面临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的挑战;伊朗代表则指出,该国面临美国的制裁封锁,“但物种的保护是不分国界的”。

在10月12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态系统一旦崩溃,那些最贫穷、负债最重的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大。

红星新闻记者在会场注意到,面对这一全球性议题,与会各方都表现出了极大担忧,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担忧更甚。如菲律宾土著女孩约瑟法·陶利作为青年代表在12日的另一场会议上提到,所有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她呼吁“有权力和能力的决策部门应该拿出行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张亚平

10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张亚平副院长对“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主题圆桌会作总结性发言。他称,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发言认为,科学研究、技术转让、能力建设、获取和惠益分享等,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技术转让、数据共享和能力建设,也是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基本组成,因此,国家之间的合作,对于共享数据和技术,以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和技术能力十分必要。

“与会者认识到,知识和创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目标,迫切需要促进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技术发展、创新和合作,通过技术评估治理和使用,确保每个人都能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知识、技术和创新中获益。”张亚平汇报称。

▲COP15会标

13日下午COP15还通过了《昆明宣言》,该宣言中有一条提到,要“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在昨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发自云南昆明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