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票房再破纪录!历史顾问王树增谈影片争论丨热血《长津湖》⑤

红星新闻 2021-10-02 12:36
进入
文化快报
阅读更多内容

正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创造的票房奇迹还在继续。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021年10月1日21时30分,2021国庆档首日票房达6.22亿元,总人次1336.61万,总场次36.4万场。单日票房前三的影片分别为:《长津湖》4.02亿(累计6.08亿),《我和我的父辈》1.82亿(累计2.73亿),《老鹰抓小鸡》941.6万。其中,《长津湖》10月1日单日票房正式超过《我和我的祖国》,成为影史国庆档单日票房冠军。目前该片已打破11项影史纪录,10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截稿时,该片票房已经突破7亿。

电影《长津湖》邀请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担任历史顾问,他曾创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等作品。王树增表示,《长津湖》是他期望已久的影片,“这个题材很多电影艺术家在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了。当我知道有电影艺术家想做它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比较感动的。”

王树增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分成东西两个战场,由于战事扩大,在朝鲜半岛的东北方向形成了东线战场,“就是长津湖的那个方向。作战开始时是11月份,战争发生的盖马高原属于高寒地带,和西伯利亚的气候特征一样,长津湖之战时温度甚至到过零下40多摄氏度。”《长津湖》的拍摄也是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进行的,对演员来说是不小的考验。从目前观众的反响来看,他们能从电影里感受到战场的残酷和寒冷。

红星新闻:您对抗美援朝战争颇有研究,您写作的《朝鲜战争》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这场战争?

王树增:《朝鲜战争》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远东朝鲜战争》,是我整个当代战争系列中最早的一本,至今出版了有十几年了。但它属于非虚构类的文学领域,因此准备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大量的研究史料,要采访当事人,另外还要勘察战场等等。因为需要收集这类的数据,所以每一本原创书的写作时间大约都得七八年以上。

红星新闻:您认为此时拍《长津湖》的意义在哪里?

王树增:这场战役充分地体现了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中华儿女的那种决死作战的精神。这种精神,至今还令众人敬仰,所以我认为应该有这样一部艺术作品来反映它,特别是用大银幕的方式来反映它。

红星新闻: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也有一些优秀的电影,比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等,您认为这些电影里的虚构成分,符合不符合您的创作原则?

王树增:电影必须有艺术加工,需要区分开艺术电影和纪录片、军事片这类影片的差别,这是两个美学范畴。如果两者混为一种创作原则和美学范畴,那其实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你刚才提到了《上甘岭》等影片,它们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在那块土地上,就是发生过这样一次惨烈的战斗,这一定是要真实的。但在艺术影片的整个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中,必须适当遵循虚构的原则,不然的话它就不叫艺术电影了。那么这里的人、事情、细节,都是要从历史当中去挖掘,最后编排进我们的艺术影片当中。我想这不光是国产战争片的一个基本的创作原则,也是全世界艺术电影的一个创作原则。

全世界的战争电影很多,我之前看过《血战钢锯岭》,描写了太平洋战争的某一个瞬间。我们作为研究历史的人,知道影片的历史背景,说的是哪次战斗,但是影片中关于人物和情节的流程都是虚构的,那为什么还去观赏它?因为我们需要明白,这是艺术影片基本的审美规律。我这里特别强调,一定要把艺术影片和纪录片、军事片区别开来。如果没有这个区别,可能就陷入了某种误区当中。

红星新闻:您认为电影中的角色以及演员,有没有达到您心目中的关于志愿军战士的标准?

王树增:我和他们接触过,演员选择都是好的,是比较理想的。演员一定是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阳刚之气,而且是受到当代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我很喜欢他们。

红星新闻:很多军事爱好者会接触到更多资料,对历史也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电影的一些细节,他们在没有上映之前就开始争论,您是怎么看待这种争论的?

王树增:这种争论很正常,如果没有人关注你这个电影,怎么会影片还没上映,就开始争论?这是好事,说明我们的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度极高,对影片的期待性极高。

但是我需要强调一点:一定要区分学术争论和艺术争论,这是两个概念。因为我是写这个的,我也有很多军迷朋友,他们一天到晚的也跟我争论,但仍旧都是我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有的年龄小,但是我很喜欢跟他们争论,坐下来喝两杯咖啡,甚至弄点小酒,就侃了,很可爱。

我们需要明白,他们之所以成为军迷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是有相当的感情的,没有感情,他争论什么?所以大家会争论某一个细节、某一场战斗、甚至某一场战斗当中的指挥员的名字、年龄、老家、家人什么样子的等等,还要争论到当时步枪是什么样子的,口径是多大的?钢盔是什么样子的,是德式的、日式的还是法式的?有这些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注入了相当情感的青年,不是我们民族的幸事吗?

我常常跟这些孩子们说,咱们今天争论是有一个界限的,如果咱们争论战史、军史,我们可以一点点来,当时的战壕挖多深,我们可以具体到厘米,好不好?但是有一点,艺术的领域不是我们争论的范畴。如果说你用这些细节去套那些电影、小说,那么我们就没有争论的基础了。因为我们背离的一个原则,就是学术的争论和艺术争论是两回事。

电影要审视的是,作品有没有反映那个时代的人,有没有体现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发展到什么情况?当中人的感情和今天能不能对应上?包括《长津湖》在内的众多影片,即便要有争论,也应该是争论这个影片有没有反映出来我军当时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不对,那个山头我们那天就没上去过”。

我希望我们的军事迷可以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我们巴不得的对不对?我们非常欢迎他们,也非常尊重他们,但是我也希望这些军事迷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艺术影片,我希望更多的是能够在历史层面上,他们用掌握的一些历史细节,帮助我们提升这部影片的精神价值,而不是考证价值。

我想我们的军事迷,最后也不会用考证的方式来追究我们。我们的影片必定让他在银幕面前感动,我有这个自信心。我希望他们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和我们一起热血沸腾,和我们一起心灵受到震撼。

红星新闻:您希望电影观众看了《长津湖》之后,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

王树增:《长津湖》这个电影它产生的时代,和《上甘岭》时代不一样了,今天大部分都是青年观众,和这段历史相距太遥远了,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之下,审美的渠道很多。所以我希望《长津湖》至少让当代观众有两点启发:第一点,一个民族如果想强盛起来,必须具备精神的硬度,这个精神硬度是保证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精神要求。我希望通过这个影片让青年知道,在那个历史阶段和那场战争当中,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支撑起来了我们民族尊严的脊梁。有了他们,我们民族才有希望,尽管他们倒在冰雪当中,很多甚至都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依旧在我们心里,是我们民族的丰碑。这是第一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我希望我们的观众看了影片之后懂得一个道理:民族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安全,甚至具体到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希望,我们的观众看了这部影片之后,能够面对你的人生。即使遇到了困难和坎坷,也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坚强一些,更理性一些。这对你的人生,以及对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图据片方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