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在山西水灾面前,不能让舆情抢了灾情应有的关注度,救灾与支援该是主线,那些情绪漫溢之下的互怼理应为之让路。
眼下的山西,没有火热,只有水深。
数十家煤矿停产、房屋倒塌、村庄停水停电、救援人力和物资紧缺、多人死亡失踪……据多家媒体报道,“十一”国庆黄金周,突如其来的暴雨侵袭山西多地,造成严重灾害,目前约有5.5万人已被迫转移。针对山西近期遭遇的严重洪涝灾害,10月9日12时,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实地。
又是暴雨成灾,又是受灾严重,从河南到山西,都在“遥看中土变泽国”中承受了灾祸。
↑10月9日,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遭40年不遇的汛情,稷峰镇荆平村上万亩良田淹没,家园进水。图据IC photo
只不过,相比起河南,山西这轮水灾尽管受灾范围更大——仅10月2日至7日,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大部分地区就都创下了10月上旬累计降雨量纪录,可在灾发初期,舆论热度似乎并没那么高。无论是上热搜频次,还是涉灾信息密度,都要低好几个等级。
在舆论场中,对山西灾情到底有多严重,网友们还所知甚少,但顺着“周边话题”衍生的舆情,倒是圈了不少流量——
这边厢,有些网友将山西水灾跟煤电供应问题关联解读,担心山西遇灾会加剧供电紧张,那边厢,有其他网友斥其“只见对煤的关注,不见对人的关心”。
有疑似当地网友结合“山西与14省区市签订煤炭保供合同”的新闻,抛出“14个省的火炉,烧的是我的故土”的悲情化结论,认为山西“用煤炭资源帮了别人,却无人问‘晋’”,感慨“它们只爱你‘能源大省’的使命和担当,却不关心你如今的残破面容”。又有网友则回怼“既然这样呕心沥血,那以后就不用晋煤给你们添乱了”,以示对“煽情+对立”论调的反感。
诸如此类的声音,看似是围绕山西水灾展开,实则制造的是雾障,也转移了焦点、分流了社会注意力资源。
其实就这些问题而言,其实本不该有这么多口水仗:首先,山西产不产煤,都不该影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必要性。舆论当然该对山西水灾多关注,但不能只是因为其资源贡献度,更是因为那些受灾人群就是我们的手足同胞——山西人民不是“你/我/他”结构中的“他们”,而是“我们”。其次,“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的确是我们该坚守的人本价值,但关心煤和关心人未必就是对立的,也可兼容。
在这事上,最重要的,还是守望相助,携手共“晋”,伸出援手,帮助山西人民渡过难关。
由于山西水灾发生时间跟被“休假模式”占满的长假叠合,加上基础设施受损阻断山村受灾信息传递,还有整体灾情呈现情况并不充分和系统,很多人对当地灾情缺乏清晰感知与足够了解,舆论反射弧较长,注意力资源没有及时向山西水灾倾斜。
但随着这两天媒体密集聚焦山西水灾,对灾情严重性的系统呈现渐次补全,社会对山西水灾的关注,也正切换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只被口水化议题带着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长期缺水的山西应对洪灾水患经验不够丰富,担心暴雨来得太快当地物资储备不够,担心天气转冷给抗洪增加难度,担心煤矿采空区给救灾增添额外风险,担心山西文物古建遭到暴雨侵袭。
可以看到,许多普通民众和明星又开始了捐款,很多救援车辆又涌向了灾区,互助文档与急需物资汇总表又在网上热传,“山西加油”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这是社会同舟共“晋”该有的样子。
说到底,在山西水灾面前,不能让舆情抢了灾情应有的关注度,救灾与支援该是主线,那些共情匮乏与情绪漫溢之下的互怼理应为之让路。关注山西人民,关注受灾情况,关注救灾情形,远比把精力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重要。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