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1日)起,《诗刊》社携手快手,发起“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十佳朗诵作品征集活动,据悉,此次活动邀请了著名诗人、朗诵家出任评委,参与者需拍摄一段自己朗诵《诗刊》(含《中华辞赋》)所发表的诗歌作品的视频,上传至快手平台,并添加“#快来读诗”标签,便能完成参与。评委将参考朗诵视频播放量,最终评选出十个优秀朗诵作品,发放荣誉证书与奖金。
“#快来读诗”话题截图
探索更多传播模式
或将建立线上诗歌博物馆
本次活动发起后,便引起了诗歌名家及诗歌爱好者们的关注。“本次活动的发起,主要希望探索诗歌更多传播模式的可能。”《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诗歌的发展,除了创作外,传播方式也尤为重要。诗人余秀华、李松山等创作的诗歌,就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一夜之间让更多人熟知的,也推动了大家对他们诗歌创作背后故事的关心。
“以往,《诗刊》社都通过纸质刊物发行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如今,我们也想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让更多诗歌、诗人走进大众的视野。”据统计,90后每日刷快手等短视频的时间在一个半小时,李少君希望可以利用好这个时间,通过新的方式,让读诗成为一种潮流。
其实早在今年中秋前,《诗刊》社便开启了“快来读诗,一起过中秋”诗歌朗诵活动,没想到该活动总播放量累计超过1.1亿,还吸引了文化名人于丹、戴建业、冯唐等参与。“就连我的两条视频播放量,都超过10万,可以想象年轻诗人的力量,更不容小觑。”李少君说,为了继续推动这一诗歌阅读新方式,他们决定在国庆期间继续开展“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十佳朗诵作品征集活动。
李少君还发现,这一活动或许可以建立起诗歌朗诵、诗人形象的线上博物馆,“目前已经有上百位诗人上传超1500个作品,通过短视频平台,不仅保留了文字、声音,还留下了诗人的形象,当我们持续地开展下去,我相信一定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谢雨新
与新的形式融合
感受书本之外的诗歌魅力
90后诗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谢雨新曾在中秋节前期,制作了一期《古诗词中的月亮美称》,获得20万次的播放量的同时,也被快手评为了优质内容。她认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从未改变,她也一直在纸刊或者书籍上发表诗歌。
谢雨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诗刊》社的‘快来读诗’活动是我第一次直接参与诗歌的短视频制作。这一活动既能把诗歌和新的形式融合,还能和网友互动交流,是很新鲜的体验。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觉诗歌作为一种‘微文本’,非常适合在短视频时代传播。”同时,她认为这一活动,还能让广大网友感受书本之外的诗歌魅力,获得融入诗意生活的无限可能。
陈小虾
诗人、编导陈小虾则认为,在短视频兴盛的时代,诗歌通过新的传播方式,找到了一种新的发声载体。她认为,读诗不一定要标准的普通话或某种腔调,对于写作者、阅读者而言,一首诗有千万种阅读感受和表达方式,有时带着方言的口音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在这个人人都是一个自媒体的当代,这样的读诗方式,把视、音、文字一起糅合,更形象地传达诗意。”
了解到《诗刊》社在诗歌传播中的不断尝试,谢雨新表示,她能感觉到作为传统媒介的《诗刊》社,一直在积极拥抱时代,并带领青年诗人参与到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建设之中。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曾琦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