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不会消失,但会越来越归于日常
今年的“双十一”已拉下帷幕。和往年不同的是,各大电商并没有公布实时成交额,诸如“几分钟成交额突破多少亿”的“喜报”不再复现。从天猫、京东最终公布的成交总额来看,今年的“双十一”成交额仍旧实现了增长。其中,天猫成交总额从去年的4982亿元增长至5403亿元,京东成交总额从去年的2715亿元增长至3491亿元,凸显出疫情影响下,中国消费者仍旧保有的需求和活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的“双十一”声势较往年减弱不少,没有了天猫显示实时成交额的电子大屏,没有了铺天盖地的“战报”和接踵热搜,也没有了昔日“购物狂欢节”的浓烈氛围。
↑资料图。图据IC Photo
这也恰恰说明,平台和网友变得“冷静”了,不过度追捧“喜报式数据”,不过度追求“实时成交数据”,默契地转为理性和日常。
今年的“双十一”“战线”比往年拉长了很多,从10月20日开始,天猫就开启了“双十一”预售,两位头部带货主播李佳琦、薇娅当天就取得合计近200亿的交易额。而京东的“双十一”从11月10日晚8点开启,消费者也不用再苦等至11日凌晨抢购。
这是一种可见的变化。“双十一”活动时间的不断延长,让消费者有了更多时间去选购考量,不少商品提供的价保服务也让消费者可以不必等到“双十一”再下单。以往商家和平台更热衷于将交易量集中于11日凌晨,以营造一种刺激的宣传效果和狂热的消费氛围。如今,这种购买时间的分散化无疑会削弱“双十一”实时数据的冲击力,平台也放弃了公布实时数据,不得不说,破除这种实时“数据崇拜”,转而给消费者更多时间和便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同时,随着其他电商平台的兴起,消费者也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如直播带货的火热,也让不少人选择在短视频平台购物。另一方面,由于反垄断政策的要求,商家不再面临“二选一”的抉择。商家有了在不同平台展示商品的机会,消费者也能从中得到便利。
“双十一”本身就是一个人为创造的购物节,依靠集中的大幅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其成交记录的不断刷新,见证着中国电商行业的飞速增长,一些原本很少网购的消费者可能因为“双十一”的优惠而加入“剁手”队伍,这个“节日”对电商行业和消费行业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但随着电商的普及和成熟,以及各类人造“购物节”的层出不穷,“双十一”之后又是“双十二”,年中还有“618”。在“双十一”面前,人们越加趋向理性和实用性。以往人们出于“低价”“捡便宜”心理热衷在“双十一”囤货,却发现到了下一个购物节还没用完。且过往也存在一些商家采用部分商品降价、部分商品涨价的策略牟利,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于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就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要求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客观来看,在监管加强和消费者消费观念成熟的背景下,“双十一”的非理性狂热消费氛围势必会减弱。可以预计,未来分秒滚动的数据大屏或将很快淡出历史舞台,“双十一”不会消失,但会越来越归于日常。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郁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