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气质”为何一到秋冬就反复?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未来要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红星新闻 2021-11-25 19:09

进入秋冬季以来,四川遭遇今年第一轮秋冬季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根据最新预报显示,11月下旬和12月四川盆地空气质量形势不容乐观,将出现4次较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过程。如此长时间的污染过程背后有哪些原因?为何四川盆地空气质量会如此反复?在11月25日举行的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新闻通气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了解读。

今冬首轮区域性污染背后有哪些原因?

气象条件与2016年情况类似,但结果却不同

“本次污染过程涉及四川16个城市。在11月发生这样大规模的持续性污染,是比较少见的。上次还要追溯到2016年。但比较起来,两次污染过程又有不同。”作为长期关注四川盆地大气环境的国内权威专家,贺克斌也对本轮污染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他看来,通过两次污染过程对比,整体判断这一次气象条件跟2016年的情况类似,但结果却不一样,“因为通过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科技支撑和管控机制,应急管控起到了削峰、延时和抢回一些优良天的基本效果。”贺克斌观察到,通过预警预报和短期应对的综合措施,全省的重度、中度、轻度污染,比预测少了3天、6天和12天,各个城市的实测浓度比预测下降了6%~12%。同时,全省提前发布预警,各地立即开始管控,使污染形成推迟3天,降低了基本浓度,也拉低了后续污染峰值。此外,预测所有城市总的污染天数会达到74天,实际污染天数减少了21天。因此,他认为,从整体来看,这次污染过程对比2016年,是四川盆地长期减排和短期应对能力提升起到的综合效果。

以成都为例,对比2016年污染过程,贺克斌认为,这次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更为不利。“用大气环境容量来综合反应气象条件,本次环境容量下降了约17.5%,也就是说在大气环境的污染排放容纳能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这次实际发生的污染程度明显低于了2016年同类型污染过程。”贺克斌表示,经过计算,按照2016年成都的排放强度和总量来分析,本次污染过程排放强度加上气象表现,成都市污染浓度还会上升16%,“这也说明经过5年多开展系统性大气污染治理,科技支撑和短期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对降低污染程度和峰值具有积极作用,要有充分信心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四川盆地首轮区域性、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的污染天气过程,贺克斌认为主要存在4个方面原因:盆地内污染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这是引发污染过程的基本条件;盆地大气环境受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影响,特别是二次转化提升快、占比高,会在某些时段出现峰值;四川盆地的特殊地形,传输影响明显,其传输过程在全国来讲也具有特殊性;不利气象条件和盆地的特殊地形共同作用下,客观降低了特定时段的环境容量,助推形成高污染,同时在高湿环境下会加快污染物二次转化。

“气质”一到冬天就反复?

未来要更加重视和充分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对比全国的其他区域,贺克斌认为,四川盆地污染发生过程的频次较北方重点区域低,重度污染天数较少,整体污染程度较低,但在一些时段单次持续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四川盆地的特殊性,大气污染容易积累,相对难以扩散,大气污染物产生、消除过程有自己的特点。

事实上,四川大气污染防治面临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面对秋冬季大气污染反复这一难题,应该怎么治?贺克斌认为,这是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从外因即气象地理条件因素看,冬季静稳天气多,大气容量降低到只有夏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它能够消纳污染排放的总量与夏季相比只有五分之一左右。从内因即自身减排看,现有产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污染排放也不会有明显降低。二者叠加在四川盆地地形中,就比京津冀更容易出现不利污染扩散条件。“所以一到冬天就容易反复。”贺克斌说,以成都为例,若要彻底消除污染,至少要减少70%~80%的排放量。

“但也应该看到,重污染天气不是不可防不可控的,在长期减排与短期的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下,我们也可以减少污染天数、降低污染峰值,甚至把污染天转为优良天。”贺克斌说,考虑四川的自然条件,在减排上还需继续下苦功夫,“因此,我们在未来应该更加重视和充分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贺克斌建议,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要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四川在清洁能源上的优势。在结构调整方面,要不断优化空间产业布局,结合“十四五”严控“两高”项目。在移动源方面,大力推动轨道化、电动化、清洁化,增加新能源车辆的比例。

贺克斌认为,未来在污染减排方面,还要推动重点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在污染物方面,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协同是未来重点方向,“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应加大VOC的减排力度,实质性使VOCs有大幅度的下降,通过长期的基础性减排和短期内提升应对能力,逐步地消除重污染,就不会出现一到冬天就有某种形式的反复。”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