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冠疫情,令众多中国留学生面临艰难抉择,有人选择了暂停或放弃出国留学的计划,也有的人仍坚持按计划出国,还有一小部分人却面临不得不放弃的困境。
受疫情影响,2020年6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了第10043号总统令,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暂停或限制部分学生或学者获得F/J(留学访问类)类签证。该文件称中国政府通过在美学习的中国公民获取美国机密技术用于军事现代化研究,从而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所谓的美国机密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量子计算、大数据、半导体、生物技术、5G、先进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人工智能等。
▲据美国乔治城大学报告评估,每年预计有3000至5000名拟赴美留学的相关学科中国研究生受到美国10043号总统令的影响,占总人数的16%到27%。
毕业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施定宇(化名)正是受到影响的学生之一。今年3月,施定宇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物理学博士offer。8月底,他开始申请签证准备赴美深造,却惨遭拒签,连行政审核(check)的机会都没有。而他被拒签的理由正是美国政府出台的P.P10043,即美国10043号总统令。 施定宇告诉红星新闻,面签官会直接将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防七校”和一些中国理工科院校学历背景的学生列进拒签清单。迄今为止,受此政策波及而无法赴美深造的中国学生已有上千人。施定宇表示,他尝试了很多方式寻求帮助,但至今仍没有结果,感觉自己的人生计划已彻底被打乱。
对于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曾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莫须有的罪名出台措施限制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签证,严重侵犯中国留学人员正当权益,完全违背中美两国人民包括青年一代开展友好交流的共同愿望,这是开历史倒车,只会损人害己。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美国10043号总统令波及的不仅是中国留学生群体。美媒在11月2日的报道中指出,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对此也“怨声载道”,不少人纷纷发声表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因美国签证制度的收紧而遭到削弱,这无疑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举动。
直接遭拒签的“国防七校”:
不分专业,没有任何解释机会
施定宇告诉红星新闻,自己的硕士学位是在法国获得的,但因为本科毕业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所以签证官看了学历信息后,就直接给他拒签了。
“他(面签官)问了我的专业,经费来源和具体的研究项目,我大概回答了十多分钟,我记得那个时间特别长。”施定宇回忆道。随后,签证官要求他提供个人简历、学习计划及导师的简历,但他表示:“我确定他没有看,就直接把我的材料放进了一个袋子。我回答的时候,感觉他也根本没在听,然后他就开始打字,给了我一个拒签单。”
▲美国驻华大使馆外
因为学校背景而直接被拒签,施定宇表示十分无奈,用他话来形容,自己的研究方向完全“人畜无害”。今年7月,听说有人因专业敏感性被拒签后,他将所有相关文件都研究了一遍,并确认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能与美国所谓的“美国机密技术”搭上关系的。
“我做的研究方向跟所谓‘美国机密技术’完全不沾边,之前跟我从事同样研究方向的人在申请签证的时候会被check(行政审核),但没有被直接拒签的。我的简历、背景没有任何被拒签的理由,但他们甚至没有给我一个被行政审核的机会,就直接把我拒掉了。”施定宇说。
同施定宇一样,杨载之(化名)也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1月就拿到了美国ECE(电子和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录取offer,但因为学校背景原因,他至今仍不敢去申请签证。杨载之解释道:“朋友告诫我,在没有重大变动之前都不要去办理。因为办签证是有记录的,我现在去肯定会被直接拒,如果有拒签记录,后面申请通过的几率会更小。”
▲从事办理赴美签证11年的美国签证指导机构负责人表示,今年赴美读书的理工科学生中,80%以上都会面临被行政审核。
从事办理赴美签证11年的美国签证指导机构负责人表示,今年赴美读书的理工科学生中,80%以上都会面临被行政审核。“如果是因为敏感专业,如航空航天、工程类,被行政审核的话,那基本最后结果就是被拒签。”他解释道,“如果你有‘国防七校’的教育背景,那申请美签也基本会被拒。”
上述负责人介绍道,这种拒签是不分专业的,只要有过这七所学校的教育背景,都会被拒签或者注销。“我有一个学生是北理的文科管理类专业毕业,今年拿到了签证,但后来又被注销了。”他补充道。
积极寻求帮助无果
有留学生称人生计划被打乱
在签证被拒后,施定宇尝试了很多方式寻求帮助。今年九月初,他先联系了学校的国际学生中心。“我第一次联系他们的时候,他们说知道这个事情,但也做不了什么。第二次联系的时候,他们说最近联系了一个议员,但对方说近期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他告诉红星新闻。
九月中旬的时候,施定宇又联系了自己的导师,告知他自己拿不到签证,暂时无法去美国了。导师告诉他,APS(美国物理协会)在积极帮他们争取,但现在看来那边暂时也没有办法做更多,因为签证不是学校能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的一个月,施定宇又陆续给OSTP(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了近50封邮件,但目前为止只收到了一封邮件回复,称总统令会更加公平理性地实施。“但是通过了解最近面签的情况,我并没有感觉到有任何更加‘公平理性的迹象’。”施定宇说道。
在尝试过所有可能的方法后,施定宇无奈表示,现在只能期待政策能有所改变了。如果最终没有结果的话,自己只能考虑到欧洲继续学业,或者开始备考公务员。“去别的国家,我很难再遇到这么厉害的老师了。如果因为签证错过的话,真的很可惜。”他遗憾地表示。
美方行径令中国留学生失望
被指“伤及无辜学子”
相比于施定宇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态度,杨载之则显得冷静淡定了许多。鉴于签证问题,他选择先入职了国内一家芯片公司,申请了延期一年入学,希望届时能出现转机。“老师说如果明年九月份我还不能入学,这个名额就要让给别人了,我可能就(彻底)失去机会了。”杨载之告诉红星新闻。
在杨载之看来,尽管美国是众多科研行业的学术中心,但如果因为签证原因无法赴美,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表示:“我现在觉得办美国签证就是看运气,因为它没有一以贯之的政策,我对此很失望。感觉就是它(美国政府)想发给你就发给你,想拒绝你就拒绝你。所以我也已经做好了去欧洲国家读书的准备。”
▲在美国纽约,大学学生在图书馆自习
多年来,美国以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获得了众多中国留学生的青睐。据智研咨询此前发布的数据,美国此前一直是中国留学生海外求学的首选目的地。2019年11月11日,时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布兰斯塔德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的文章,表示“非常欢迎中国留学生加入美国校园”。然而,美国近期的做法却令不少中国留学生感到失望和无奈。
杨载之认为,美国这种行为丝毫不尊重学生的想法。他向红星新闻表示:“我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不知道我能给谁带来威胁。如果他们真的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不应该这样对学生。”
“我觉得这违背了他们(美国人)基本的,所谓包容开放的价值观,”施定宇补充道,“这些限制(部分)中国留学生入境的政策是没有价值,也没有任何的合理性。它并不能起到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作用。” 施定宇还表示,所谓的美国10043号总统令伤及了太多无辜的学子,美方这种“一刀断”的实施方式也打乱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计划,且美国的相关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将侵蚀美国科学的主导地位
失望的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据美媒11月2日的报道,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发声表示,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因美国签证制度的收紧而遭削弱,这无疑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举动。
▲美国大学称,对中国学生的签证限制危及了美国的创新优势。报道截图
美媒称,美国大选结束后,不少人都在期待拜登上台后会废除不合理的签证制度。而当拜登政府决定延续特朗普的美国10043号总统令后,美国高校的工作人员开始感到了“恐慌”。他们表示,美国或将为这些政策付出高昂的代价。
据美国政策国家基金会的分析,美国大学每年损失1000名博士,意味着在10年内将损失高达2100亿美元的专利价值,及近10亿美元的学费。这还不包括其他经济成本,比如高产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损失,或者大学之外产生的专利和创新。
因此,阻止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入学,可能会让美国未来的人才管道陷入糟糕的境地。据统计,国际学生占美国大学关键科学和工程专业全日制研究生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而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在2018-2019学年,中国籍研究生在数学与统计学领域占国际研究生总数的63%,在物理科学领域占40%,在工程与生物学领域占36%,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占26%。
▲2018-19学年,中国籍和印度籍在美国研究生课程的占比示意图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负责国际教育的副教务长迪·马利亚也表示,中国学生数量的下降意味着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生数量的下降,这将引发众多连锁反应,不仅会影响大量高校的收益,还会影响它们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
事实上,严格的签证规定已经阻碍了美国众多高校研究实验室的工作进程,波士顿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克里斯托·威尔逊的实验室正是其中之一。
威尔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团队主要研究“互联网公司使用的算法如何强化偏见或导致‘杀熟’”。但由于疫情和美国10043号总统令,他的一个中国籍博士生在2020年回上海过年后,至今仍无法返校。“这些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非常高水平的专业性。”威尔逊说道。因此,他无法将这名学生的任务委托给其他博士生。
威尔逊直言,他的学生没有必要窃取研究成果,因为他所有的研究都公开发表在网站上。“事实上,我欢迎中国研究人员参考我的方法,或是在中国进行同样的研究。”
杜克大学教授丹尼斯·西蒙也曾向《科学》杂志表示,减缓中国学生的流动将损害美国,因为他们维持了许多科研项目的进展。西蒙表示:“这是40多年来一直在建设的管道,如果将其拆除,将严重损害我们(美国)拥有推动创新系统所需人才的能力。”
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罗里·特鲁克斯也认为,目前的政策将对美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从长期来看,可能会侵蚀美国科学的主导地位。
红星新闻记者 徐缓 实习生 黎谨睿
编辑 郭宇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红星深度】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