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鸿星尔克到蜂花,“宠品牌”其实是在“宠自己”

红星新闻 2021-11-18 16:18

鸿星尔克与蜂花,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被贴上“穷”的标签,都有良好的品格,都还在默默努力不言弃。

近日,国货老品牌蜂花因“哭穷”上热搜。蜂花直播间也迎来了一波“野性消费”,一天卖出2万单,是以往一个月的销量。

蜂花之火源于网友担心,其不靠产品设计和广告营销会倒闭,于是帮着出各种主意,结果蜂花官方账号回复网友说“这个要花钱吧”“我们本来就很廉价”等,引发部分网友心疼。随着媒体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很快,“蜂花回复网友评论好笑又心酸”“蜂花回应倒闭传闻”“蜂花成立36年无任何处罚记录”等话题被热议。

1637216690899760.jpeg

↑图据央视

自此,蜂花在大众心中树立了一个较为立体的形象:便宜好用,不会营销,又穷又踏实。

这不免让人想起几个月前同样突然爆火的鸿星尔克,两个品牌的出圈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被贴上了“穷”的标签,都有良好的品格,都还在默默努力不言弃。这些表现对于这届生活压力大,说着“躺平”,但又默默加班力求上进的年轻人来说,是何其相似。人类天然对同类有“惺惺相惜”之情,因而,自然与品牌、产品建立了联系,产生了好感。

当然,鸿星尔克和蜂花作为深耕中国的本土品牌,其实也是一代人的记忆,这些产品有一定的竞争力,被网友称之为“国货之光”,自然有被优待的条件。但为何其它好用又打出一片市场的国货,没有被如此“宠爱”呢?深层的原因,有待探寻。

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认为,人类总是想把事物拟人化,把人类的情感和信仰投射到所有事物上。蜂花护发素显然是没有生命的物品,但已经被大众赋予了人格,投入了情感。因此,人们对待蜂花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一个36年无处罚记录,便宜好用的品牌,大众只想通过野性消费的方式,实现对它的帮助。类似于普通大众对一个“穷人”的救助,就是顺便搭把手,买瓶护发素。它的出现,让救企业不再遥不可及,让施善念并不困难重重。当然就满足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了自我赋能。

另一方面,我们又在蜂花的品牌形象中,实现了某种情感投射。实际上,冲进直播间购买蜂花,关注蜂花命运的,大多也是“打工人”,他们和蜂花有着某种共性,比如淹没在众多名人名企之间寂寂无名,比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他们身上也有不易察觉,等待我们发现的闪光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对蜂花、鸿星尔克等产品的关注,其实是对自己的关注;对蜂花、鸿星尔克的呵护,也是对自己的呵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宠蜂花,其实也是在“宠自己”。对蜂花和鸿星尔克的“野性消费”,其实是对个人自我心理诉求的积极回应和弥补。这当然有正向的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本土品牌的发展。只是,品牌毕竟不是人,它所释放出的品格与建立的情感,都是消费者自我构建的想象。一旦品牌形象改变,“穷、不会打扮”的特征消失,“野性消费者”又该如何自处呢?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