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在广汉隆重举行,中共广汉市委副书记、三星堆遗址管委会主任王居中代表三星堆遗址管委会,向与会领导与嘉宾们汇报了三星堆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情况。
一、三星堆遗址概述
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市三星堆镇,保护范围12平方千米,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末周初。遗址核心区域的三星堆古城址面积约3.6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19世纪,城址内已确定的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余个。
1929年三星堆遗址发现以来,出土文物达数万件,其中精品文物数千件,如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更是旷世神品,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三星堆遗址代表了距今4500-3000年间的古蜀文化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系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研究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史前城市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重点大遗址、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三星堆遗址申遗工作历程
三星堆遗址2001年就启动了申遗工作。2006年,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共同作为“古蜀文明遗址”项目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再次入列更新后的《预备名单》。
2013年,成都与德阳两市签署《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以三星堆和金沙为核心共同构筑世界级古蜀文化旅游目的地是重要合作项目之一。
2019年以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均把推进三星堆遗址申遗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三、三星堆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分析
三星堆遗址是夏商时期古蜀国的都城遗址,自该古国衰落后,三星堆古城被废弃。后世在遗址上没有再修建城市,现在遗址的绝大多数区域仍然是旷野和农田,只有一些村落散布其间,古城遗迹长期湮没于地表下,城墙及部分重要遗迹现在仍然耸立地表,基本为荒草覆盖,保存完好。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探明了三星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层堆积情况,证实了三星堆遗址保护范围内内还保存着丰富的地面地下遗存,包括城墙、祭祀遗迹、建筑基址、窖穴、灰坑、窑址、墓葬等。经国内外各学科专家的长期研究,其年代和价值均真实可靠,为世所公认。
三星堆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证实了古蜀国核心地带--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有助于探索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及社会形态演化的进程。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三星堆遗址至少符合世界遗产第Ⅰ、Ⅱ、Ⅲ、Ⅳ条价值标准。
四、 三星堆遗址申遗工作进展情况
(一)依法完成“四有”工作。
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划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
(二)颁布施行专项法规。
2004年,广汉市政府公布实施《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保护管理办法》。2021年7月,《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由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三)编制实施保护规划。
《三星堆遗址保护规划》2002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目前,正委托专业单位开展《规划》修编工作。
(四)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构。
自20世纪50年以来,三星堆遗址主要由广汉地方政府管理。1986年两坑发掘后,省考古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三星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给予遗址保护巨大支持。2021年,德阳市广汉三星堆遗址管委会的成立,标志着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五)改进完善保护管理机制
按照《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的规定,遗址保护由三星堆管委会具体负责,省、市文物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
(六)持续深化考古研究
1929年,三星堆遗址燕家院子意外出土一批商、西周时期的“窖藏”文物。自1934年起,原华西大学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古调查和试掘后,考古工作持续80余年。1986年,发掘一号和二号商代祭祀坑,出土文物6600余件,被誉为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2019年以来,三星堆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成果,三星堆考古研究已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七)切实强化风险防控与灾害预防
一是征(租)用和流转土地3000余亩用于遗址保护,对文物本体采取退耕、打围等保护措施。二是启动遗址文物埋藏密集区居民拆迁工作。目前已拆迁171户、550人。三是进一步加强与文物、公安等执法部门的协作,强化基层保护网络建设,及时防范打击文物违法行为。
(八)严格控制其他建设
依法严控遗址内其他工程建设,杜绝各种危害文物安全和改变地形地貌的作业。对遗址内各类涉建项目,建设单位和相关行政部门必须事前征求管委会意见,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近年来,遗址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没有新增明显影响遗产环境景观的不协调建(构)筑物;相关规划中没有新建不协调建(构)筑物的计划。
(九)科学构建遗址展示体系
遗址保护展示严格遵循“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依据现有考古成果,突出展示遗址古城的总体格局和空间规模。出土文物的保护展示,主要以具备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仓库保存、陈列展览为主。2020年,完成了三星堆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改造。2021年,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建成开放。
(十)不断加强与原住居民的协调沟通
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二是以较高价格租用文物保护用地,保障村民利益。三是优先聘用当地村民承担博物馆保洁、绿化等工作。四是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当地农业、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保养维护,适度发展文旅产业,促进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和谐关系。
五、下一步工作
(一)依法划定遗产区和缓冲区
按照申遗要求,结合《保护规划》修编,从论证遗产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需求出发,尽快划定三星堆遗址申遗的遗产区和缓冲区。
(二)调整完善申遗组织机构
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申遗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实完善三星堆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和申遗专班。
(三)广泛开展咨询论证
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研究论证,为申遗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精准把握每一步申遗工作重心。
(四)全面建设遗址监测体系
开展三星堆遗址文物预防性保护,成立三星堆遗产监测中心,完善三星堆遗址监测设施,建立遗址本体及环境监测体系,实施文物监测管理。
(五)持续深化考古研究
全力支持配合省考古研究院牵头的专业团队开展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重要成果,进一步揭示三星堆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阐释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为申遗提供强有力学术支撑。
(六)全力做好申遗文本编制
组建高水平申遗文本编制团队,结合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进一步提炼三星堆遗址突出普遍价值,加快申遗文本编制。
(七)稳步实施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
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多方筹措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科学谋划、稳步实施三星堆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
(八)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
投资14.23亿元,高水平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把新馆建设作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申遗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
(九)深入开展宣传动员
在全市范围大力宣传三星堆遗址申遗的目的、意义,提高全社会对申遗工作的认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遗产保护和支持申遗的热情,形成人人参与申遗的浓厚氛围。
(十)健全完善联合申遗协调机制
进一步健全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的合作协商机制,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开展务实合作;进一步规范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监测、管理和宣传等活动,协同解决申遗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全面推动古蜀文明遗址申遗工作有序开展。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