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书评|王法艇《芝麻开花的隐喻》:语言艺术的狙击者

红星新闻 2021-12-12 15:39
进入
红星书评
阅读更多内容

语言艺术的狙击手

——读王法艇诗集《芝麻开花的隐喻》

◎李红霞

最近,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芝麻开花的隐喻》,是诗人王法艇的第一部诗集。这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作为在国内诗坛享有美誉多年的王法艇,他擅长创作政治抒情长诗,常常展开绮丽的想象,在通感的空间里游弋,让读者领略奇异诗境的美不胜收,可谓语言艺术的狙击手。意外,在于写诗多年的他终于出版诗集了。惊喜,在于《芝麻开花的隐喻》这部诗集收录的王法艇诗作,比如《七月,光明浩荡在辽阔的中国》《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中国,所有的春天都比不了你的美》《春天,万物在阳光下纯粹》《致敬,稳住春天航舵的人》《旗语下的光明中国》《十月,光明是中国的前程和底色》,皆是立意深远、格调颇高的诗,有许多诗,尚属新作。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王法艇的诗,语言唯美、鲜活、清新、灵动,同时又敏感、贵气、思辨、庄重。其文字里的贵气,是我初识的第一印象,一旦落入玉盘,便珠珠琳琅,带着国色天香的独特气质。当然,他的“贵气”也有质朴的味道,甚至简单,只需一枚诗心,或热情,或沉默,或深刻,都可。事实上,一个诗人的语言品格的魅力,就是读者认知美文的核心基础。王法艇虽然历经了古典文学的熏染,却脱去了“范式”的成长印记,刨去科班谱系定制的规则,可谓野蛮生长,自成一统。这无需犹疑和求证,这是志向的由来已久,也是文字个性的天经地义。读他的诗,总有一种感觉,像是诗人不自知地实现着“一个人的张灯结彩”。

“母亲和芝麻都有相同的歌喉/同样在秋天飘荡暖芒和光泽/甚至,她们都有自己羞涩的旋律/只是,在土地消瘦的时刻/母亲对芝麻的审美过于现实/它的叶子在沸腾后黝黯如焚/它要在汗水流淌的午间/和母亲赛跑,/诉说期望和乡愿……”这是诗人王法艇曾经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政治抒情长诗《芝麻开花的隐喻》,后来出版时就以此诗名为诗集名。此诗,堪称王法艇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乡土背景依然是他的精神背景,其间的乡愁,土地,炊烟和祖国四十年的恢弘巨变,优雅地嵌入了叠茂多彩的文字之中。深入字里行间,让我深感,诗人是在借助强大的背景音和“嶙峋”的芝麻引出了壮观庞大的隐喻。那是诗人王法艇向暖的心对乡土的无垠热望,也是对乡情和土地公正的价值判断与思考。“花一树/果一树/光明的前程一树/趁月色皎洁/露水晶莹/新时代的中国/舟车如鲫/坦途疾步/展开的蓝图/奉献自己的蔚蓝/唯有/芝麻馥郁/芳华不绝/它隐喻的内涵第一次让世间如此明白”。

可以肯定,王法艇是在坚定地为自己拓展领地,极少使用公共空间的语言,就语言的重构与探索而言,有不可抵御的先导意义。为此,诗人是语言的勘探者,也是语言的“狙击者”。

“每个七月,总有一场闪电/让湛蓝的世间布满经文/总有一种相同炙热的称谓/一次次献出光芒孕育的子嗣/总有一面旌旗披挂江山/逶迤的东风挟满精神和高贵/总有峻拔的名字和陡峭的身影/搬运大地上的河流/这是七月的经典形式/这是一百年来中国新闻的头版头题/它们用正楷临摹,狂草书写/七月的内涵和景深/然后/从一个角度出发/定义春秋/定义历史/定义开天辟地……”这是诗人王法艇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数百行长诗《七月,从闪电中淬炼更璀璨的光明》。其广博的文字王国中,作为统领者,诗人是慷慨的,激昂的,他以王者的风范自由地调兵遣将,然而,他又是谨而慎之的,对每一个字词的去向和用度是极为严肃和有分寸的。诗人的语言无疑是精美的,然而,美得精准,堪称语言的狙击手。“一针见血”,刀切入水,精准叩击读者的纤细神经,将自己的声音一贯到底,从而为机变的、流动不居的语言开辟了新的战场,为现代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诗人的机敏,爽利,令人惊异,也令人惊叹。

七月是信仰,是暖意,是诗境。再品诗句的气势恢弘、引经据典,“七月,总会百转千回/总会在悄无声息处托起雷霆/那些明亮的眼神和孤傲的脩欣/收紧江河湖海的缎带/以几何学上的术语搭设未来/科学的高/民主的宽/幸福的长/自由的度/包括牧羊归来的溪流和头顶炊烟的妇人/巧妙地切入宏阔的光明/辗转的骐骥和英灵/越过黄河和长城/始终被一团橘红包围/一阙沁园春的雪,蒲晗华夏/沟壑纵横,山野展展/囤积着高高低低的芬芳……”

诗人在文学的技艺上是精致、精良和精湛的,他以对文字的真诚姿态,推动语言在文学市场的赛道中彰显风华。但时代的号角,昂扬的气息,壮观的辞丽、宏大的隐喻又如何能深邃至尽头?

通读他的第一本诗集《芝麻开花的隐喻》,该书收录了他近几年创作的长诗,这些作品大部分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解放军文艺》等大报大刊,且一些作品荣登头条的显赫位置。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程度,新时代的诗人王法艇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历史是一面镜子,用来实现观照的目的。诗人有考量之后的立场和意图,凭借敏锐的视角,触摸历史节点和细节,延展历史维度。然而,诗人更是笃信艺术性、审美性是文学的前提性标准,核心价值评判标准,用纯熟高超的艺术手段创作大量的政治抒情长诗,巧妙地呈现了历史,又实现了精神表达的强烈愿望,诗人在语言的格致之中,实现了语言的个性化价值功能。

不可否认,王法艇是将时代精神与艺术精神高度融合的诗人。他总是心仪于突破语言的公共空间,于是,富于个性又极具创造性的表达为理所当然的文字舒展提供了依据。基于对文学理想的热爱,对文学精神的坚守,诗人王法艇作品的辨识度显而易见。除却语言的探索,王法艇诗作涉猎的主题也较为广泛,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抗战、抗疫、抗洪的,总能让人从其诗句中领略到宏阔的气象和力量。他的灵魂式书写,艺术化书写,已然注入血液之中。我以为,其作品可以超越时间的力量得以留存。

【作者简介】

王法艇,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文学专委会委员。2014/2015连续两次荣膺国务院国资委“十佳评论员”荣誉称号。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中国昭明文学大奖等奖项。报告文学入选中央宣传部和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文章见《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报章。著有《芝麻开花的隐喻》。

编辑 张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