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3名蓝天救援队队员遇难背后:大都在高风险中“裸奔”,仅有每天3元的意外险

红星新闻 2021-12-04 19:32

微信图片_20211204170927.jpg

11月23日,邯郸市大名县蓝天救援队队员梁振峰,在漳河水域进行打捞任务时不幸落水遇难。8天后,12月1日,河北邯郸市广平县和临漳县的两支蓝天救援队在执行一搜寻打捞任务时出现两艇侧翻事故,7名救援队员落水,造成22岁的孙晓森和45岁的武海义死亡。

image.png

12月2日,蓝天救援品牌创始人就“邯郸救援队员牺牲”事件向全国各地蓝天救援队发出提醒:远离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救援,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据悉,成立于2007年、拥有800多支救援队伍,出现在众多水域、灾害和山野等灾难现场的蓝天救援队,是一家民间专业性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至今已走过14个年头。据蓝天救援队内部文件,近年来,救援队的水域救援每年超过5000次。蓝天救援,也是今年河南郑州暴雨救灾力量中不可忽视的声音。

短短9天时间发生两次冲锋舟侧翻,3名蓝天救援队队员不幸遇难的背后,既有水域救援的艰难,也有近年来蓝天救援队队伍快速扩张,民间救援资金、培训、装备和技术的缺失问题。与此同时,参与救援活动属于主动涉险,风险高,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保险公司的险种涵盖范围之内,成为志愿者们的隐痛。2015年左右有保险公司新增了针对救援队员的小额险种,在出任务时临时购买,保费每天3元,遭遇死亡最高赔付10万元;2019年,有保险公司增加了额度较大的年度救援险,每年缴纳保费560元,遭遇死亡最高赔付80万元,但却因救援资质或证书等问题,未在救援队中普及。因此时至今日,大多队员仅有每日3元的意外险。

【9天3人牺牲】

水域救援难度较大

若遇“夺命坝”最佳逃生时间仅3秒

11月23日,河北省大名县蓝天救援队梁振峰在协助队友执行搜救任务时,因救生艇侧翻落水,不幸溺水身亡。

据了解,11月23日上午9时30分,在接到魏县群众打来的寻求帮助搜寻落水亲人求助电话后,大名县蓝天救援队一行五人随即携带救生艇等设备赶到漳河大名段,义务帮助搜救打捞。

image.png

当天11时许,打捞过程中救生艇不幸发生侧翻,艇上五人同时跌落水中,其中一人被河水冲至下游700米的浅滩后自行上岸;而梁振峰和另外三名队友则被困在湍急冰冷的河水中。

20分钟后,其中三人先后被营救上岸。不幸的是,由于水流较大,水温较低,加之长时间浸泡,梁振峰最终因体力不支,被冲进激流的河水中不见踪影。11月25日14时,梁振峰遗体在距落水点下游四百米处被发现。

梁振峰遇难不久后的12月1日,河北邯郸市广平县和临漳县的两支蓝天救援队接到同一打捞任务。下午4时左右,两舟7名救援队员进入滚水坝,也不幸发生侧翻落水。

image.png

▲孙晓森生前救援视频截图

22岁的临漳救援队队员孙晓森在和同伴落水后,不顾个人安危,努力救助其他落水人员,在救援三人后,因体力不支溺水身亡。45岁的广平救援队队员武海义也不幸牺牲。

据蓝天救援队队员介绍,发生侧翻是因为船只进入了滚水坝。据了解,滚水坝是一种设在河上、高度较低的简易拦水堰,其作用为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砂,主要原理是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当涨水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

image.png

▲45岁的广平救援队队员武海义

一位专业救援人员告诉红星新闻,在实际救援中,进入滚水坝后逃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由于存在落差,滚水坝会产生巨大的漩涡吸力,人在其中很容易失去自控能力,最佳逃生时间往往仅有3秒。因此滚水坝也叫‘夺命坝’”。

image.png

▲滚水坝

在所有救援任务中,水域救援难度最高,耗时最长,同一搜救打捞任务经常需要多次派出队伍。红星新闻了解到,孙晓森在遇难前的11月中下旬,也曾参与过一次打捞任务。不过,蓝天救援信息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该任务状态显示“仍未完成”。

▲孙晓森11月19日打捞未完成现场

据了解,11月19日,接到求助磁县有人落水,临漳队两人1车在磁县东关桥滏阳河,配合磁县消防参与打捞溺水者。临漳蓝天救援队简报显示, 参与人员有指挥员牛学英和队员孙晓森,从下午5点一直搜救至晚上10点,总里程60km,总时长10时,当天任务未完成。

两天后(11月21日),临漳县蓝天救援队3人1车,继续在磁县朱庄村滏阳河水域配合磁县消防队参与打捞溺水者。参加人员有指挥员牛学英和队员郝鹏飞、朱登胡,任务起始时间为上午8点至中午12点,总里程60km,总花费60元,当天任务仍未完成。

image.png

蓝天救援年度活动数据显示,“水域救援次数”位列年度所有救援任务之首,共4612次,服务时长共计763860时,是排名第二的“人员走失救援”任务时长的三倍多。

在事故发生后,蓝天救援队发布的内部文件中,也对水域救援知识以及国内水域救援情况作了基本概述。文件称,水域救援是技术救援中的一种,尤其水域救援中的激流救援是典型的高风险/低频率救援事件,救援人员伤亡率非常大。有数据表明,美国救援人员在激流救援中的死亡率大约是火灾扑救的四倍。在国内,尚无该方面统计。

【事故原因】

专职水域救援人员少

技术不规范,欠缺装备

同一地点、同一搜救打捞任务,在9天时间里就夺走3名救援队队员的生命。

12月2日晚,蓝天救援队发布通知称,邯郸救援事故原因正一步调查。蓝天救援个人信息数据平台显示,此次牺牲的3名队员,梁振峰和孙晓森分别于2019年10月和2021年9月正式成为蓝天救援队预备队员,武海义则于2020年成为蓝天救援队志愿者一员。

其中,梁振峰参加过各类救援活动28次,各类社会服务51次,时长达700多小时,多次被队里评为优秀志愿者;武海义参加过各类救援活动23次,各类社会服务65次,时长达300多小时。

据了解,蓝天救援队成员一般分为三类:志愿者、预备队员和正式队员。每位队员在加入救援队之初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经过至少一年80个小时左右的服务时长后,才可以申请转为预备队员;再经过2年左右的服务时长,方可转为正式队员。

在一支队伍中,正式队员比例往往不足百分之七。以2015年成立的西南一蓝天救援队为例,截至2021年12月,共有成员1000余人,其中预备队员87人,正式队员7人。

image.png

红星新闻发现,在邯郸蓝天救援队伍中,专职负责水域救援人员的数量并不高。邯郸蓝天救援登记数据显示,771人的队伍中,急救项目人数占比最高,有101人,水域救援项目则仅有14人。专业救援人员分析,可能是因为河北水域较少。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在水流湍急地开展救援工作不幸遇难的3名救援人员,参与救援年限低,都还没有激流水域救援的相关资质。

精力与资金的双重限制,是大部分蓝天救援队员无法接受专业激流救援技术培训的关键原因。2020年在重庆参加过激流救援培训的苟队长介绍,激流培训分九级,"我培训的是第二级,一周下来花费了5800元,获得了IRIA-ASIA 国际搜救教练联盟的激流水域救援结业证。在培训中,激流游泳技术、水中接触救援、救援艇翻覆自救技术,都会得到训练。但蓝天救援队是公益性组织,队员们在本职工作和救援工作之余,很难有时间和金钱赶到外地参加培训。如果没有经过激流培训,可能会对水流有错误的认识,导致意外的发生。"

在邯郸蓝天救援队2021年的演练及培训记录中,也可以看到针对普通水域的救援演练,如翻板救援、翻船救援、冲锋艇救援、冲锋舟驾操控、浆板操控、潜水等水上救援项目,但并无专业针对激流水域的培训和演练。

在正式参与救援时,队长或负责人也需要对队员的能力进行全方面的评估,队员的体能、技能和训练救援任务都记录在册。事故发生后,蓝天救援队品牌创始人张勇向全国救援队发出提醒,"要认识到什么样的任务可以做,什么样的任务不能做。没有资质就不能做这个任务。"

蓝天救援队2日发布的内部文件称,针对激流和复杂水域的救援能力不足问题已展开针对性的措施,今年7月在湖南连续开展了四期激流水域教官选拔与培训,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水域救援技术普及工作,但因疫情和季节原因,后续培训推迟到2021年底。

此外,装备的缺乏也是事故频发的原因。创始人张勇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装备上,“船没有问题,应该是激流马甲有所欠缺。”

苟队长从现场视频也看到,队员们穿的都是普通的马甲,而不是浮力更大、安全性更高的激流马甲。“在危险系数大的水域救援过程中,人在水里4分钟就溺亡了,激流马甲是必备的。”

image.png

▲邯郸蓝天救援队登记在册的队伍装备

在邯郸蓝天救援队登记在册的队伍装备中,包括无线手台,橡皮艇,急救包,急救箱,橡皮艇拖车,蓝天救援头盔,蓝天制式浮力马甲,马达。据专业人士介绍,蓝天制式浮力马甲也只是普通马甲,并非激流马甲。

由于蓝天救援队的公益属性,队员参与救援时,所有装备都需自己采购。据了解,市面上最普通的激流马甲也要500元以上。在苟队长团队中,队员们配备的激流马甲在千元左右,而好的激流马甲可达上万元。“价格越贵,浮力越好,耗损速度也越慢。”

囿于资金问题,并非所有蓝天救援队队员都可以做到装备齐全,有时候甚至还需要分摊救援时所花的一切费用。苟队长介绍,“如果某次救援活动总花费100元,有10个队员参与,除去自身装备所花费用不计,每个人还需均摊10元,算是出人出力又出钱。”自费救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志愿者流失的主要原因。

【救援背后】

准入门槛低队伍快速壮大

每日3元的意外险“聊胜于无”

据苟队长回忆,2018年他注册西部某蓝天救援队时,全国仅有160支救援队。这个数据到2021年,高速增长至800多支。

蓝天大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蓝天救援队队员62825人,年内入队103888人,离队10128人,清退1092人。队伍共有800多支,其中正式队有394支,授权队伍总数127支。

2014年蓝天救援全国队长会上,《阜阳公约》签署,以往的兄弟联盟品牌转变为授权管理模式,以北京蓝天救援队为品牌持有方,形成了"北京队-各省品牌督导官-地方队"的结构。各地区蓝天救援志愿服务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财务、装备由各队独立负责,涉及主要管理人员变更和重大事项实行需向品牌管理方披露。整编之后,蓝天救援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此外,蓝天救援队注册准入门槛的降低,是队伍快速扩张的原因。据北部某蓝天救援队长介绍,在2018年以前,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如需注册"bsr蓝天救援"的品牌,需先干满两年,再由品牌方核准能否注册。2018年以后门槛降低,各地救援队可以先以"bsr蓝天救援"的名义干活,再正式申请品牌注册。

主要表现形式为,以前蓝天救援队规定志愿者服务两年以上才有资格穿队服,但执行不严格之后,可能仅需半年即可。品牌方负责人表示,“现在不允许垂直管理,品牌方意见渐渐成为一种参考,没有很强的约束力。”

上述蓝天救援队队长表示,队伍快速扩张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广大群众投身公益激情的日益高涨,但另一方面,却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给救援队伍的开展带来一些隐患。一旦出现意外,救援队往往只能利用队内募捐和申请荣誉称号的途径,来争取救治金或抚恤金。

事实上,参与救援活动属于主动涉险,风险高,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保险公司的险种涵盖范围之内。据多位蓝天救援队队员介绍,他们身处险境却身无保险,就像是在“裸奔”,这也是志愿者们长期以来的隐痛。

2008年,民间救援还属于新鲜事物,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出台相应的民间救援险种。志愿者们在参加救援时,只能自己购买普通的人身意外险。在蓝天救援队名声日隆后,志愿者们缺保状态引发关注。2013年,民政部制定的《中国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纲要(2013-2020年)》提出,推动建立志愿者保险制度,明确志愿者保险的责任主体、涉险范围和风险承担机制。

2015年左右,一家保险公司新增针对救援队员的小额险种,在出任务时临时购买,保费每天3元,按日计算,遭遇死亡最高赔付10万元。2019年初,一家保险公司针对蓝天救援队新增了额度较大的年度救援险,每年缴纳保费560元,遭遇死亡最高赔付80万元。

但苟队长介绍,这种560元的保险并未得到普及,“重要的原因是,参保时会要求志愿者有相应的救援资质或证书。但大多数蓝天救援队队员并未执证。”为此,苟队自掏腰包,向队员们承诺只要拿到证就可以补贴500元,“考一张相关的证书起码要上千元,许多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

直至今年出救援任务时,大部分蓝天救援队还是由秘书组负责为队员们买每日3元的意外险。但3元的意外险到底能发挥多大的用处,苟队长表示,“没什么用,只是聊胜于无,得靠自求多福。”

红星新闻记者 潘俊文 实习记者 蔡晓仪

编辑 郭宇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红星新闻】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