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2020年度中国古都城市国际影响力评估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文物交流智库编撰,成都作为上榜的27个古都城市之一,国际影响力综合排名位居第三。点击查看此前报道(1),点击查看此前报道(2)
古都城市国际影响力综合排名
据了解,本次评估在《2019年古都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聚焦古都城市最具特征的城市历史、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分析国际机构、学术研究、社交媒体、旅游平台等领域对我国古都城市的关注情况,坚持“审时”“度势”的原则,增添设置新的评估指标,力求合理、全面地评测我国古都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整体现状、显著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今天的古都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全国200多处古都中,仅有27座古都城市进入评估榜单。成都入选的理由是什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权威解读了本次评估的相关细节。
谭平
红星新闻:为何想到给中国的古都城市专门做一项评估报告?
谭平:去年我们发布了《2019年古都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估报告》,今年是第二次发布。在去年的基础上,坚持“审时”“度势”的原则,增添设置了新的评估指标,动态监测新背景下古都国际影响的稳定性,以期辅助城市应对环境挑战,打造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文化传播路径。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作为文物对外交流的“国家队”,正在向着探索性、创造性、实践性相结合的文明交流互鉴领域的高端智库方向发展。评估古都城市旨在探究我国古都城市加强国际传播、扩大文化影响的路径,寻找扩大古都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对于推动我国古都城市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红星新闻:您觉得这份报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谭平:本报告专注于我国古都文化特色与发展评估,融通国内外发展形势,继续聚焦古都城市最具特征的城市历史、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综合分析、评价在国际机构、学术研究、社交媒体、旅游平台等领域我国古都城市的受关注情况,力求合理、全面地评测我国古都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整体现状、显著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凸显古都传承创新历史文化的行动举措及产生的影响力;同时,聚焦解读优势案例,为我国古都城市加强国际传播、扩大文化影响的战略决策提供量化支撑。
发布现场
红星新闻:成都此次多项排名靠前,可否介绍一下评审专家们是如何打分的?
谭平:2020年,成都在国际融合度、传承创新度、文化传播度、品牌知名度、城市声誉度等榜单均有突出表现,在古都城市国际影响力综合排名第三位。评价的方法遵循“科学客观”原则,设置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在各领域的信息公开度、舆论关注度大数据等为计算基准,使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操作,保证指标间的独立性,从数据监测综合评估来衡量,成都的国际影响力综合排名比较靠前。
红星新闻:您认为成都能在榜单上名列前茅的主要优势在哪里?
谭平:成都在榜单名列前茅,具体来看,在以下方面具备优势:一是明确的“三城三都”目标定位具备先发优势;二是便利的对外交通网络,疫情下,成都借中欧班列向友好城市波兰罗兹市捐赠抗疫医疗物资,不仅加深了外交友谊,同时提升了城市国际影响力、美誉度;三是文创基因活跃,自带“网红属性”;四是综合实力强劲,吸引重大赛事活动落地(如“大运会”),拓宽城市流量,加速品牌“出圈”。
红星新闻:能不能给成都一些发展建议?
谭平:成都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具有年轻化、时尚化、生活化的标签。作为中国古都城市之一,成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之间找到最佳融合点,形成一个城市的文脉坐标,深入挖掘与阐释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充分释放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力,使其成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优化指标。
具体举措上,一方面在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进行一个基于成都古都文脉(历史资源)-文化(禀赋气质)-文明(文脉文化结晶)-日用(世俗化)的链条体系梳理,形成一套体现成都特色的表达体系,为成都的古都国际化品牌表达注入内容芯片;另一方面,需要在政策支持方面发力,形成能连续支撑成都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政策驱动机制,这个机制的建设可以开源,与社会专业机构力量共商共建,为科学决策提供专业支撑。
中华文化的实践性之一在于融入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其特点是日用而不知,成都在这方面做到了高点,但离高地尚有距离,成都需要充分利用好文博新时代,既穿好古都的袈裟,又用好古都的钵宝,打好文化遗产这张牌,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表达(主要是表达语系、传播力度广度、国际学术建设)、数字化应用(文博藏品数字化应用、IP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交流传播(加大线上线下文博展览、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媒体关注),推动提升成都古都的国际化品牌,是大有可为的。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