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大家丨演出蔡元培风骨的马少骅:艺术创作绝不能混同金钱名利

红星新闻 2022-01-07 19:59
进入
红星大家
阅读更多内容

“离开北大四个月了,今日见诸位,初始之心犹在,初始之志未灭。”高朋满座的院子里,蔡元培感慨道。这是2021年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一幕,蔡元培的扮演者,是国家一级演员马少骅。这些年,马少骅出演了《走向共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辛亥革命》《搭错车》《觉醒年代》等多部热播剧,角色既有邓小平、孙中山、蔡元培这样的伟人、大家,也有圆滑善良的民工谢老大、善良隐忍的哑巴父亲……

马少骅在《觉醒年代》中饰蔡元培

在《觉醒年代》中,马少骅出演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这也是以往影视剧中较少表现的角色。在他的演绎下,蔡元培既有文人的温润傲骨,也有幽默而充满生活情趣的一面。看到熬夜写稿在桌上睡着的陈独秀,会唱一段上海歌谣唤醒对方;得知张勋复辟失败后,在家中边洗脚边唱戏,止不住的兴奋;监狱营救学生时,既有为人师的心疼,也有对年轻人固执的激动……

这些细节里,藏着演员对于人物特征的塑造和传达。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蔡元培,成为了《觉醒年代》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中国人的士,是我追求的目标。把士的内涵体现在自己所创造的人物身上,这就是我创作蔡元培的目的。”马少骅说。

马少骅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开幕式上

最近几天,马少骅正在成都参加第十届大学生电视节,在开幕式上,马少骅鞠躬讲话的样子,让人恍惚看到《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演员,他引用蔡元培的“国家兴与衰,社会风气的高尚与低劣有直接关系,需要有卓越之人,责无旁贷”来提醒文艺工作者,千万不要轻视文艺作品的作用,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要拿出用心的作品给他们。

出身于梨园世家,“不疯活不成魔”“被角色附体”……不少评价认为,马少骅的表演已经让角色和演员融为一体。但在演技被赞誉的同时,不少人并不知道他付出的心血,查资料、看书、琢磨人物性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化我”。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时,马少骅感叹,演戏真的好累,有时想想,自己拿钱也不多,何必呢?但他还是过不了心中那个坎,“我爱我的专业,我爱它就像爱我的生命里面的所有!”

马少骅在《光荣与梦想》中饰孙中山

《觉醒年代》受热捧

这是“文明”的美餐

红星新闻:这次来成都参加大学生电视节,有什么样的感受?

马少骅:当代年轻人有一个特性,不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真挚而不虚。我一直欣赏并向他们学习。所以我觉得今天的青年人心灵是可爱的,我绝不是奉承,当然他们也有一些美学取向的问题。总体来说,通过《觉醒年代》的播出,可以看出我们青年人的美学取向是好的,是高尚的。

红星新闻:您觉得《觉醒年代》能获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马少骅:《觉醒年代》胜就胜在把“文明”提高了。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献礼片,从整个剧的内涵来看,是有一个“文明”的核心,给观众带来一个“文明”的美餐。什么是文明,就是更高尚的,更真善美,更有时代气息的东西。

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今天中国年轻人的审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远远比(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高很多。我在《觉醒年代》的剧组就说过,我特别喜欢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肯干也很拼,是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代,也是有理想追求的一代。

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很怕跟不上他们。过去和现在很多作品,很多栏目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以为我们青年人就喜欢那样的东西,那是错误的!那些综艺节目我从来不参加!曾经有一次某个综艺节目邀请我参加,我说我不去。他们都吃惊,说这样的节目很多演员都是抢着要来。我说对不起,我不喜欢。今天的青年人,很多都是我孩子那一代的,我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要给我孩子什么?要给他们最真诚的东西,何必要昧着自己的真诚去迎合?这是不对的。

红星新闻:拍《觉醒年代》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马少骅:《觉醒年代》其实是使我觉醒的,使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我们这个专业应该怎么搞,不仅仅是所谓的表演技巧,所谓的技术,不是!是内心世界的改造,内心世界的提升。自己思想有升华,才能拿出好作品与观众去分享,这个太重要了。

我们这个民族不光是经济上富裕,一定要在精神领域富裕和高尚,整个民族才会真正强大,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演蔡元培就带着这种思想,我一定要把100年前中国知识分子文明礼貌那种修养带进去,让我们今天的观众看看。观众们会去学习的。所以,一部电视剧、一部综艺节目对引领社会风气非常重要。

《觉醒年代》中,蔡元培的鞠躬

蔡元培的鞠躬

是中国学者的高尚风范

红星新闻:您当时为什么选择演蔡元培?

马少骅:当初他们本来是让我去演另外一个角色的,我就说想演蔡元培。我就觉得想演这样的学者,想研究他们。也希望借《觉醒年代》去重新学习,实际上也是为了提升自己。

拍《觉醒年代》的时候,我慢慢就悟到了蔡元培的魅力。我曾经说过蔡元培鞠躬的问题,实际上鞠躬不是给别人看的,既是对对方的尊重,更是自己的修炼。表明我和你是平等的,告诫自己永远要保持谦虚谨慎,这是中国学者的高尚风范。

我们很多科学家也有这样的高尚风范,我也很想演。你看我们现在很多科学家,拿到奖的时候已经七八十岁了,很多人一辈子为了国家隐姓埋名,他们那种高尚的知识分子情操很打动我。我对这一类角色情有独钟,我很想演,但很可惜,暂时没有这样的作品来找我。

红星新闻:蔡元培这个角色也让您受益匪浅。

马少骅:这个角色让我开窍。后来我就总结了一句话,人要有很高尚的修养,你才能有很好的心态。好心态,从何而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修养得来。有了好的修养,才能有好的状态。这三者缺一不可。这样之后,你在生活中都不一样,你对所有人都会很真诚,不会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区别)看待,都应该尊敬。

以前母校邀请我去演讲,我不太知道到底要讲什么。拍完《觉醒年代》后,我觉得可以去讲讲了,告诉我们的同学,你学这个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要当明星赚大钱,那我劝你现在就别学,因为你不会有出息。丢掉名利,看清自己的专业,到底为什么进入这一行。这样你的工作才有生命力,你才能越来越好。当然,现在行业确实有人就是为了当明星赚钱,这也就导致很多电视剧艺术水准不高,实际上是从业者思想水平和修养水平不够。

《觉醒年代》剧照

加入更多细节,

让大师生活化更可爱

红星新闻:有没有想到关于党史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能获得那么多年轻人喜爱?

马少骅:说句老实话,当时这个剧本比较难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党史资料,要拍成一部戏,让普罗大众都喜欢,这确实不容易。

我们在拍的时候,导演张永新就很担心。但我们都觉得不甘心,一定要拍得让更多人喜欢。于是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口号:拍出那个时代人的味。把味拍出来,把知识分子那种文明礼貌的味拍出来!让现在的人看看,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不是丑陋的!后来永新导演拍到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时,他说找到了拍这个戏的方法,打开了这扇门。我们这个戏的成功,也离不开摄影指导张文杰,千万不要忽略了他在这个戏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有思想、有情操、有美学追求。

红星新闻:您饰演的蔡元培受到不少年轻朋友喜欢,据说您在拍摄中加入了很多细节?

马少骅:我们这个戏第一次拍了六七个月,我实际上在全剧中200场戏都不到,但我蛮重视的,蛮认真的,这主要是我对蔡元培的喜爱,对这一类人物的喜爱。

比如我们的长衫,我就跟服装进行过一次交锋。他们的长衫总是像舞台上一样,我说错!我拿出历史的照片告诉大家,那个时候的长衫是到人的小腿部位,能看见他们穿的白布袜子和布鞋,再长就没有那个味道了。你看,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穿着长衫,两只手交叉着放在袖子里面,既有知识分子的潇洒,又很朴实。

这些类似的设计数不胜数。比如我和陈独秀交谈完,吃他的花生,随口说了一句“你的花生很好吃。”这些东西都是极其接地气的。比如洗脚唱戏那场戏,原来没有的,为什么改动?我想让他不仅仅是一个学问家,卸下种种身份,他也是一个平常人,这样他跟观众马上就近了,因为他生动鲜活。我唱的还是绍兴戏《汉津口》,多难唱啊,我就成天戴着耳机学。

有一场戏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就是蔡元培用上海话唱了一段,唤醒熬夜写稿的陈独秀。蔡元培是个爱才的人,看到人家睡得很沉,你喊他不是把他惊扰了?于是蔡元培很细心,编了几句上海话的歌谣,什么太阳出来了,要照到你的屁股上。体现了蔡元培对陈独秀像对孩子那样的爱。还有一场戏,蔡元培和胡适在校园里聊天。我当时要求有一个篮球过来,他接了篮球之后,拍了两下还跳起来投球!这种带有童真性质的大学者才更可爱,那可不是一板一眼的人!

红星新闻:这部剧有没有一些遗憾?

马少骅:还是有一些遗憾,我的很多戏后来进行了删减。比如说有一段戏,蔡元培到监狱去看望被军阀扣押的学生,他们出来之后,蔡元培就叫他们做了一个操。让同学们跟着他做,抬手抬脚扭一扭。为什么?他是看自己的学生有没有受伤,在监狱有没有被虐待!做完这个之后,他又走到学生中间,左右手抓住学生的手走回学校。这一段既有风趣的一面,也表现了蔡元培对学生的爱。这一段删除了,实际上对这部剧是有损伤的。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从艺近四十年,

表演心得是“化我为他”

红星新闻:很多观众说您是“剧抛脸”,演什么就是什么,您在表演上有没有什么心得?

马少骅:我在戏剧学院学习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演员是演什么是什么,而不是演什么像什么。你要演什么,这就需要你下很多功夫。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戏剧学院编排毕业剧目,演一个国外的科学家,原型就是爱因斯坦。这与我本人生活很远啊,我就去看书,看居里夫人、牛顿这些大科学家的生平,然后找到他们的共性是什么,再去找这个人物的个性是什么。

更重要的就是化我为他!首先把我化掉,贴近角色。这个要做很多功课,比如看资料,深入生活去体验那个人的社会经历,他的文化程度、经济基础、家庭出身等方方面面。所以说现在我很怕拍戏,太累,我实在受不了。反过来说我赚钱又没他们多,我总是很低的,因为我不把这作为一个发财的途径。彻底了解后,你才能知道这个角色是怎么个人。我要熟悉到什么程度?熟悉到比如今天上街了,他会不会喝酒?会和谁打招呼,都在我心中。

《搭错车》剧照

《搭错车》我演哑巴,我到北京的大宝化妆品公司去深入生活,因为那有150多名聋哑人,我和他们生活了好几天,观察学习,请他们教我,使我逐渐认识到聋哑人心灵的共性是什么。拍《生存之民工》时,我用了三天就在方庄的工地上,到了现场导演管虎到处找我,我穿着农民工的衣服,他都不认识。

《生存之民工》剧照

我爱我的专业,就像爱我生命里的所有东西。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这样,我们的路还很远,我们没有值得可骄傲的,我们应该让我们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上去,让世界更多国家通过文艺作品了解我们中国人。

红星新闻:您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学戏,学习戏曲对您的影视表演有什么影响?

马少骅:应该说工作到现在几十年下来,反观戏曲,其实看到有很多毛病,因为戏曲很多东西都是口传心授的,师父传下来就这样,但师父也未必准确。我现在经常看京剧,但我觉得有的地方值得商榷。因为我出身于京剧世家,我的父亲曾经为京剧改革花了很多心思。我觉得时代在进步,京剧必须要改革,但是又要保留又要传承,传承什么保留什么改什么,其实我现在心里还比较有数。京剧很美,也有很了不起的地方,比如说京剧在反映人物方面就值得我们学习。有一个戏叫《锁麟囊》,一个女子沦为阶下囚的时候,京戏并没有把这个人弄得脏兮兮,既保持阶下囚的状况,同时又不是脏兮兮的那种美学,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红星新闻:您在演艺圈工作近四十年,有什么心得可以给我们分享?

马少骅: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品质修养文化修养美学修养,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作品!艺术创作绝不能混同在金钱名利之中。那样绝不能创作出高品位作品的,这是艺术创作的真理。

这些年我和很多国内的优秀老艺术家合作,学到了很多,比如《走向共和》中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很多老师都去世了,他们为人朴实高尚,永远都是谦虚谨慎。但现在我们很多演员,昏了头,有记者采访就觉得了不起,拿了一个奖,就觉得更了不起。现在一些年轻演员,拍戏参加活动就是前拥后簇,干嘛呢?不止是年轻人,还有些上了年纪的演员也这样。我觉得做演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谦虚谨慎。我们就是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拍戏,是导演是电视台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必须从内心里去这样认识。

曾经一位化妆老师沈东升告诉我,说那个时候上影的老艺术家们拍戏拍电影,他们的心态就是上班了。每个人都要上班,您到报社去上班,他到工厂上班,都是平常心,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摄影记者 王欢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