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始终站在“人”的角度
几天前,北京冬奥会赛场上,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竟然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吃了一半的豆沙包,啃了一口。虽然无缘晋级决赛,但其可爱的“吃货操作”,让她意外走红,被称为“豆包女孩”。临走前,她还特意跑到冬奥村食堂,和做豆沙包的厨师合影告别。
除了中国味道,冬奥村最牛“Tony老师”也火出圈,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享受到冬奥村Tony老师的理发服务,并称赞是“真正的艺术家”。不少运动员也在Tony老师的帮助下,拥有了满意的发型。
同时,各国运动员在冬奥村的“打卡”娱乐,也是让人大开眼界,跑步、跳舞、打雪仗、滑雪,溢出屏幕的开心看得人喜笑颜开。
↑珍妮丝·斯皮泰
外籍运动员的花式夸赞在社交媒体上不断传播,让世界看到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拥有同样的精彩。
其实这样的精彩,并不是天然就有的。疫情之下的北京冬奥会能够如期举办,对于备战四年的运动员来说,本就意义非凡。如此非常时期,能够在提供优质的比赛场地、赛事服务的同时,还能高标准地提供超出运动员预期的场外服务,也是额外的惊喜。
或许,运动员的称赞、国际奥委会的肯定,会让人低估了这次冬奥会举办的难度,但看看世界各地的疫情,想想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我们心中就会有了然的答案。正如巴赫主席所言:“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里相聚,得益于中国及世界各地无数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以及所有人员的主动奉献。”
运动员们的花式夸赞,还透露出一个容易被隐藏的事实,即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视。表面来看,我们提供美食、美甲、美发、游戏等各种服务,是为了丰富运动员赛场外的生活,是比赛期间的“锦上添花”,实则是为了帮助运动员舒缓心理,让他们在比赛期间能赛得尽兴。
冬奥会期间,运动员不仅要面对竞技体育的高压,还要面对封闭式的管理,这对于运动员来说,是比赛期间的另一种挑战。作为东道主,在重视冬奥会各项基础性服务的同时,从细节处着手,于无声处使劲,说明对运动员是全方位的呵护。媒体报道也指出,冬奥村设有综合门诊、理疗康复、治疗、牙科、心理咨询等18个科室,提供每日16小时的基本门诊及24小时紧急医疗服务,确保第一时间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医疗与心理服务。这样全方位的服务,也让我们看到,赛程过半,已有多项奥运纪录、世界纪录被打破,运动员们赛出了水平。
“赛场外故事”的精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始终站在“人”的角度,不仅考虑到运动员比赛期间的衣食住行,更关注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这正是奥运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即人的全面发展。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