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晚,首都体育馆一片欢腾。在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和张雨婷5位运动员的团结协作下,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过关斩将,获得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
作为本届冬奥会的改建场馆,焕发新颜的首都体育馆再次见证历史。
2022年2月5日,北京,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后,为获奖运动员颁发纪念品。图据IC photo
在北京白石桥东北角,首都体育馆在此矗立已经半个多世纪。1968年,首都体育馆从当时的北京西郊拔地而起。这座能容纳1.8万人的体育馆成为当年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也是第一座人工室内的滑冰馆,到今年已经54年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首体都是东北三省以外唯一一座能够举办冰上项目比赛的专业场馆。本届冬奥会,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将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并将产生14枚金牌。
2月5日,首都体育馆门口,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运动员正在通过安检入场。图据IC Photo
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完成历史上第三次“闭关”改造。第一次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场馆在照明、音响等方面做了较大调整;第二次为了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历时两年半的改造让首体内部设施焕然一新,“环保”成为关键词。
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都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图据IC Photo
对于全国体育迷来说,首都体育馆都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但当红星新闻记者今晚走进首体时,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完全感受不出来这是一座有着54年历史的场馆。除了经典的米色墙面略显历史感外,内部完全脱胎换骨,雪亮的灯光瀑布般渲泻在晶莹的冰面上,美轮美奂。
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制冰方式也有了升级,由上一代氟加乙二醇的间接制冷方式,改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节能率可达50%;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座位减少了,但舒适性大大增加,现场看台上崭新的电脑,场馆两侧的大屏幕,整洁的冰面都让人心旷神怡。在现场观众如潮的欢呼声中,首都体育馆再次成为了中国健儿的“福地”。
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1981年男子冰球世锦赛、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都体育馆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体育的许多经典时刻。而在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后,首都体育馆再次见证中国军团在北京冬奥会上的首金,这座场馆的传奇仍在续写。
红星新闻特派记者 李博 北京报道
编辑 王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