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正常报道与空难营销,绝不能相提并论

红星新闻 2022-03-23 16:37

那些基于真实客观的立场、秉持人文关怀、不煽情不炒作的新闻,那些致力于对救援现场、调查进度的报道,不该被舆论随意扣上“空难营销”的帽子。

这几天,东航空难带来的悲伤不止,而对真相的探寻也在持续。

个别人以此为热点,转发话题刷数据,甚至借机打广告,被广大网友怒斥失去人性底线;同时,一些媒体围绕此事进行的部分报道,也被批评是蹭热,有违新闻伦理。人性,在此刻重重地敲在了每个人的心头,把这个隐藏的社会课题推上了台面。

面对突然而至的空难,大多数人只能是急切的“围观者”,想了解更多信息,想知道更多细节。互联网时代,网络能让人最快地获取信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但很显然,人们迫切需要真实可信的消息,而不是虚假捏造的谣言。朋友圈里“引发山火”的视频、社交媒体上近20位“因故没上飞机”的“幸运儿”、借相关话题为偶像刷数据、借空难为企业做营销,这些扰乱视听的行为,遭到集体的声讨和抵制,触发了“要守住人性底线”的强烈呼声。

很快,借空难营销的企业被立案调查,有关公众号也发布长文致歉。针对不当言论,新浪微博对相关账号进行30天至永久禁言处置,并清理违规内容。大众的反感、群体的怒斥,再一次给人以警醒,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对于人性的尊重。

2ec1e0a4bb79e6af0e82d679cca42526.gif

↑直播中,看到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时,记者马上伸手捂住,“这个不用给特写了”。

无需多言,灾难发生时虚假视频误导大众,或随意猜测臆想,都是对大众情感的伤害和对社会秩序的扰乱。面对突发事件,公共领域的信息记录不可或缺,只有真实客观的信息,才能还原事件真相,解答乘客亲友的疑问,抚平大众焦灼的情绪。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从莫琅村现场发回的画面和文字,看到了让人泪目的钱包、“平安扣”,还有媒体报道了空难背后的乘客故事、亲友悲伤。但也正是这种悲伤,也引发了质疑——批评者认为,应该保护乘客隐私,不该将他们的故事公之于众;应该远离亲友,不该再给他们带去二次伤害。

该与不该之间,其实是正常报道的空间。借空难营销的目的在于消费空难,其言在此意在彼。而正常的新闻报道,则是对空难的还原记录,其言在此意也在此。因而,那些基于真实客观的立场、秉持人文关怀、不煽情不炒作的新闻,那些对救援现场、事故调查进度就事论事的报道,不该被舆论随意扣上“空难营销”“吃人血馒头”的帽子。

说到底,这起空难不是由航班号MU5735和2022年3月21日这几个空洞的数字组成,而是由132个与你我有着紧密联系的同胞的生命组成。一旦以利益视角去解构一切行为时,我们就只能走向无尽的虚无,但我们的人生,本该用来追寻意义。

媒体报道中的一个细节让人动容,央视记者在空难现场看到乘务人员证件时迅速伸手捂住,并对摄像说“这个不用给特写”。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恰是对新闻伦理最好的注解,也是对乘客、对亲友最大的尊重。灾难面前,我们正需要这样的下意识,这样的克制,这样的报道。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