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盆景非遗传承人:让盆景提升公园城市的生活美学

红星新闻 2022-03-04 19:19

放最前面.jpg

时节:惊蛰

非遗:川派盆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李祥林(川派盆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由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银行、红星新闻联手推出的"顺时,让美好发生--探寻最美非遗"系列策划活动本期来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银行非遗探寻官孙海将带你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派盆景成都市级传承人、川派盆景大师李祥林钟爱的盆景世界。

无盆景,不雅趣。人们常常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陆游曾写诗赞誉盆景:翠崖红栈郁参差,小盆初程景最奇。对于李祥林而言,打造盆景,不仅只关心手中的花石草木,更要让盆景走进城市,提升公园城市的生活美学。

非遗——川派盆景(人物)  摄影周勇良 (1).jpg

盆景:"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

除了"非遗传承人"身份之外,李祥林还有一个职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园林景观部主任。

每天早上八点,李祥林都会早早出现在馆内盆景园。长满苔藓的红岩石上,摆着造型各异的盆景,大多苍古雄奇。李祥林说,由于四川山水、树木极为雄奇、丰厚,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即以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之造型集合于盆中,而树木盆景则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

非遗——川派盆景(盆景)  摄影周勇良 (5).jpg

每年惊蛰前,他都会忙碌一阵。为让手中的盆景更具美感,他会用棕丝缠绕、植物嫁接等方式造型。"做盆景,就像养娃娃。"李祥林边修剪边说,"首先要了解它的习性,才能根据节气因地制宜地培养。而惊蛰,就是打好基础的最佳时期。"

作为川派盆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传承人,李祥林认为这一手艺最重要的便是耐心。

非遗——川派盆景(盆景)  摄影周勇良 (6).jpg

1986年,18岁的李祥林拜现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周厚西为师,从草花栽培开始学起,一学就是十年。"最初,师父要求我们天天除草,必须是蹲在地里干活,除了上厕所,一上午都不能起身。"李祥林说,这是他们的基本功。那时李祥林有些不理解,为何师傅不教自己手艺。但突然有一天,喜欢看武打片的他发现,新人练功一般都需先从洒扫学起,这时他才领悟,功夫和盆景学习方式相通,需要先练基本功和人的耐性。

非遗——川派盆景(盆景)  摄影周勇良 (7).jpg

李祥林回忆,在塔子山公园学习手艺时,常常中午吃完锅盔就干活。那时不追求报酬只是单纯喜欢这门艺术的他,对盆景植物的习性和养护有了深入了解。"当时的塔子山公园是苗圃,没有制作盆景的条件,我们便自己创造条件,把风吹坏或人为损坏的树桩取回,用作盆景材料,一步步摸索。"李祥林说。盆景不光有植物,好的盆景,树木与土石相得益彰。李祥林指着眼前的一盆山水盆景介绍道,该类石头为砂积石,在四川特有,是传统的川派山水盆景的主要用材。而用天然石头当盆景底座,是李祥林的特别之处,"你看,这种红岩石上面再摆上一盆,仿若是一幅灵动的画,一首凝固的诗…"

非遗——川派盆景(盆景)  摄影周勇良 (8).jpg

川派盆景:苍古雄奇

李祥林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做了很多创新性的艺术盆景、景观盆景工作。2000年,他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完成听鹂馆的庭园布置,溪流蜿蜒,错落有致。随后,他开始全程参与"锦里"一、二期建设,将盆景、园林、景观和古建筑融为一体,将景观艺术与民俗文化街区融合,属全国首创,2022年获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2012年,开始在群贤堂和孔明苑之间的空地造盆景园,他充分利用地形与地貌筑土砌石,构成区域高地,平坦的地势有了起伏变化,又引入溪流,使整个武侯祠的水系相通。

非遗——川派盆景(盆景)  摄影周勇良 (17).jpg

谈及自己最拿手的川派盆景,李祥林滔滔不绝,"理论上而言,岭南派,飘逸豪放;扬派,平整平稳;苏派,清秀古雅;海派,雄健精巧。而川派,苍古雄奇。"他说,蜀中盆艺家,潜心悟道,细心体察,精研制作技艺,故而形成了独有的川派盆景造型格律与技法,以鲜明的技法和艺术特征,区别于其它流派。川派盆景主要有传统"十大身法、三大技法",其中主干叫身,就像人的身材。技法,便是平枝势、滚枝势、半平半滚式三种盘扎的型式。同时,地域、人文、历史、气侯等厚重的天府文化底色和特有的原料、物种如砂积石、罗汉松、银杏等,成就了川派盆景这一流派。

非遗——川派盆景(盆景)  摄影周勇良 (24).jpg

若要问盆景制作是否有规律可循,李祥林认为"黄金比例"仍是盆景创作的艺术基准,且在他的盆景打造中常常使用。在盆景园中有一盆枝茂繁盛但底盆稍小的盆景,他说,"我要突出的是上面的植物,所以盆不能太大、太抢眼。同时,盆里面的土壤越薄,越能体现管理水平,说明平时付出很多,用很少的土也能长出枝繁叶茂之感。"

非遗——川派盆景(人物)  摄影周勇良 (17).jpg

公园城市的"盆景美学"

许多人也许一辈子只是欣赏风景,看山峦叠嶂、层林尽染,李祥林却是很多城市景观项目的创作者、参与者,从这一点上说,他已经远远超越了"盆景"传承人范畴,而是将这种"景"融入城市。

非遗——川派盆景(盆景)  摄影周勇良 (3).jpg

李祥林反复提到一个观点,盆景不应只在公园中,还应该更多地走进城市、走进市民家中,哪怕是小小的花园设计建造,也要赋予人文内涵以及诸多艺术魅力。"西蜀园林是成都城市园林发展的底蕴和具象脉络,具有特殊历史和现实意义,是公园城市建设文化的制高点。"

非遗——川派盆景(人物)  摄影周勇良 (10).jpg

这样的实践在武侯祠博物馆得到了发挥,祠堂、建筑、古柏、红墙、山石、溪流、盆景、与文化至善至美融合。博物馆內,李祥林最得意的盆景创作在文物区外的园林区,山石造型错落有致,植物穿插妙笔生花,流水从高处顺延而下,令人仿若置身九寨沟和黄龙。这一盆景打造还有个绝妙之处,如若你站在武侯祠文物区外,隔着溪流,便能看到葱茏的石山草木,清澈的溪水从一阶阶的梯田流过,绝妙至极。"我想用这样的方式,让馆外游客也能感受到里面的美妙环境,进而心生向往。"李祥林说,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他希望游客和市民到武侯祠,感受到的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公园城市的美学。

非遗——川派盆景(人物)  摄影周勇良 (16).jpg

非遗——川派盆景(人物)  摄影周勇良 (20).jpg

文/ 曾琦

图/ 周勇良

非遗探寻官/成都银行 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