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凌晨5点30分左右,在渔政船的牵引和护航下,搁浅鲸鱼成功回归大海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丨王语琤 记者 潘俊文 实习生 李霜霜
编辑丨郭宇
4月20日清晨,一艘救援艇小心翼翼地靠近抹香鲸。船上的工作人员互相配合着,解开抹香鲸的绳索。回归大海的鲸鱼看起来有些“兴奋”,不时扭动着身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不可思议的力量。
晨曦中,鲸鱼向着跃出云层的朝阳游去,一群水鸟正好飞来。“万物和谐的场面,非常震撼,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宁波市鱼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王亮亮说。
▲搁浅鲸鱼成功回归大海
送鲸鱼回归大海的前一天(4月19日)早晨,这头长约19米,重约六十吨的成年雄性抹香鲸随着上涨的潮水,搁浅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半边山海域附近的海滩上。消息传出后,当地各方力量迅速行动起来,奔向搁浅的鲸鱼。经过20多个小时的努力,鲸鱼重归大海。
在参与这次全国瞩目的救援行动之前,当地居民、渔政局、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组成的“救护队”,已守护了这片海域许多年。
如今,不少渔民会主动放生误捕的海龟、中华鲟等。受伤的动物,会由宁波海洋世界提供设施,在宁波市鱼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的照料下,或重归大海,或在人工环境中养伤。
60吨成年抹香鲸遇险
4月19日早上6时左右,一位象山县渔民起床后不久,发现海边有“黑乎乎的一片”。跑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条鲸鱼,“尾巴在动,鼻子在吹气,喷出来很大的水”。这位渔民看到鲸鱼随着潮水往岸上游,马上就要搁浅了,于是赶紧向有关部门报告。该渔民说,自己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鲸鱼,连家里的老人也没见过。
▲19米长抹香鲸搁浅
当天9时左右,象山渔政执法大队中队长徐锦涛和队友一起赶到现场。徐锦涛之前见过鲸鱼,但亲眼见到这只搁浅的鲸鱼后还是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么大。”象山渔政执法大队也从未救援过如此巨大的野生动物。那时,鲸鱼的部分身体还淹没在海水中。它抬起长约4米的尾巴拍打水面,掀起大浪,浪花向船只涌来,引起一片惊呼。
徐锦涛描述,鲸鱼的皮肤是黑色的,像橡胶,眼睛和庞大的身躯比起来显得很小,不时眨动着;锥形的牙齿又短又尖。虽然海风微凉,但鲸鱼的身体摸起来是温热的。经专家现场辨认,这是一头长约19米、重约60吨的成年雄性抹香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次需要救援的抹香鲸体型巨大,意味着情况棘手,需要更多救援力量参与进来。由于海水较浅,大型船只无法进入,只能先派小型船只靠近救援。当时,现场有一艘护渔船和一艘执法快艇,他们又叫来两艘在附近作业的小型渔船帮忙。
咨询专家建议后,救援人员先尝试把鲸鱼往海里驱赶,又在鲸鱼身上绑了绳索,试图将鲸鱼拖往海里,但两种方法都失败了。1个多小时后,海水继续回落,船只不得不撤退,以免同样遭遇搁浅。
上岸后,徐锦涛和队友们去取岸上救援所需的水桶、用于保湿的棉被等物资。下午2时左右,徐锦涛再次回到现场时,鲸鱼已经完全暴露在沙滩上,侧躺着,呼吸微弱,身上开始大片大片地脱皮。鲸鱼的脱皮与人类的脱皮类似,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会造成“疼痛感”。
▲救援人员不断往鲸鱼身上泼水
救援人员帮鲸鱼冲走了嘴里的泥浆,用水桶舀起水,不断往鲸鱼身上泼洒,为鲸鱼保持湿润、维持体温。宁波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兽医来到现场,为鲸鱼处理伤口、抽血化验。
▲救援现场
滩涂上有深深浅浅的坑洼,陷入松软的泥浆就像是被人拽住了脚,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有的救援人员几乎半个身子都埋在了泥沙里。光着脚的救援人员,脚上布满了贝壳、石头留下的划痕,还磨出了水泡。
现场专家判断,鲸鱼的生命体征已经十分微弱,存活概率很小。失去海水浮力的支撑,鲸鱼沉重的骨骼可能会压伤它的内脏。这是比脱皮和擦伤更致命的威胁。救援人员不得不做两手准备,考虑万一出现最坏的情况,该如何处理鲸鱼的尸体。
鲸类搁浅事件时有发生
据媒体报道及相关研究报告,鲸类搁浅的现象,古往今来并不罕见,但大型鲸类搁浅后又成功回到海里的情况非常少。
据《国家地理》2021年消息,根据伦敦动物学会鲸类搁浅调查计划(CSIP)记录,在英国,自1990年以来,已有1.2万多只搁浅的鲸类动物。全球范围内,较为著名的事件为2015年智利南部巴塔格里亚地区300多头塞鲸搁浅。据路透社报道,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鲸鱼搁浅事件是1918年新西兰塔姆群岛海岸上搁浅的鲸鱼搁浅。当时,搁浅的鲸鱼数量多达1000头。
▲根据伦敦动物学会鲸类搁浅调查计划(CSIP)记录,自1990年以来,已有1.2万多只搁浅的鲸类动物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显示,随着时间推移,每年鲸类搁浅的数量不断增长,且近30年明显多于1990年以前。
报道显示,2012年3月19日,有4头抹香鲸在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境内的黄海海域搁浅,因难以实施救援,经抢救无效全部死亡。2016年2月15日,经江苏南通边防支队民警现场勘查,在如东长沙镇三民滩涂搁浅的一头鲸鱼已经搁浅死亡。
2017年3月12日至15日,一条长10.78米、重14.18吨的抹香鲸误入广东惠州大亚湾海域被困搁浅。虽全力救护,但这头抹香鲸最终还是不幸死亡。
参与了现场救援的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工程师周佳俊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介绍,鲸豚类搁浅的原因有十几种假说。
较常见的包括动物有疾病,追击食物过程中进入浅水区,海水退潮导致搁浅等。对于此次这只雄性抹香鲸搁浅的原因,尚不能作出十分准确的判断。不过依据现有信息,基本可以排除它是因为身体衰老、追击猎物导致搁浅的可能性。剩下的原因可能是噪声污染或病理性的损坏,导致它的声呐定位系统出现了问题。
遗憾无法监测鲸鱼后续动态
大约到了4月19日下午6时半,海水再次上涨,天色渐暗,岸上救援告一段落。晚上9时许,潮水淹没鲸鱼。像是感受到了生机,下午奄奄一息的鲸鱼再次活跃起来,开始喷水、摆尾,有时还会鸣叫几声,这让救援人员再次看到了希望。人们提前在鲸鱼身上绑了带亮光的浮标,以在黑暗中确定鲸鱼的位置,通过白天绑在鲸鱼身上的绳索,再次尝试用船把鲸鱼拖回大海。
▲救援现场
为了避免对鲸鱼造成二次伤害,三艘小型护渔船用2节左右的马力,并排慢慢地把鲸鱼拖向大海。一开始,救援人员担心鲸鱼会激烈挣扎,但它好像明白人类是在帮它,一直十分配合。
船带着鲸鱼在海上航行了大约8个小时。黑夜中,海上光源少,视线差,海面的渔网等障碍物对鱼和船只来说都是威胁。拖拽的船只离鲸鱼大约有二三十米。为了减少对鲸鱼的干扰,搜救人员尽量避免用灯光照射鲸鱼。除了船只发动机、警报、对讲机喊话、讨论的声音,徐锦涛还能听到鲸鱼拍打水面的声音和喷水的声音。这些声音令人宽慰,意味着鲸鱼的生机在恢复。
▲船将鲸鱼拖往大海
20日清晨5时许,船只抵达水深约15米的地方,停止航行,放松牵引绳索。因为想要到达抹香鲸生活的深水区域,还需航行几天几夜。长时间拖拽,可能会对鲸鱼造成二次伤害。
救援人员和专家认真观察鲸鱼后,确认其生命体征正常,决定解开绳索。对于人类来说,解开鲸鱼身上的绳索,可能是救援行动中最危险的步骤,需要迅速、果断。若是被鲸鱼巨大的尾巴击中,后果不堪设想。一艘小艇靠近鲸鱼,上面载着渔政人员、消防员和民间救援队的队员。
此时的鲸鱼看起来有些“兴奋”,力量巨大,除了驾驶员,所有人都帮忙拽着绳子,再由一名工作人员割断绳索。
绳索割断后,鲸鱼在小艇周围游了一会,迎着朝阳向远处游去。此时正好有一群海鸟飞过,“万物和谐的场面,非常震撼,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 宁波市鱼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王亮亮说。
周佳俊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这头鲸鱼未来没有二次搁浅,那么这就是国内首次大型鲸鱼成功救助案例。
周佳俊称,此次没能为鲸鱼安装定位信标,继续跟踪抹香鲸的后续动态是一个“遗憾”。因此,也难以判断它的身体是否恢复了健康,是否可以正常活动,并到达正常捕食的深海区域。
不过,这次行动,是对于大型鲸豚的救助的一次经验积累。周佳俊认为,在这头抹香鲸完全搁浅,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里,救援人员给它进行持续的保湿、降温,对于减少它的自身伤害和后续体能恢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这次救援采取的低速脱离搁浅区域,拖到合适的放归区域的操作过程,也是非常好的一手资料,能为未来大型鲸豚的救助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海洋救护队”
就在抹香鲸搁浅前几天,宁波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王亮亮刚在宁海的一个滩涂上参与了一场救援。当时,有两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糙齿海豚搁浅在岸边。王亮亮和同事、渔政局工作人员、当地渔民共约8人一起,用防水布把两只海豚搬上海边的一个浮台,再搬上一只简易的平板小船。当天下午出海,夜幕降临时把海豚放归在深水区。
4月19日上午,王亮亮接到电话,得知象山县有鲸鱼搁浅,“当时心里一紧,怎么又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王亮亮说。
▲救援人员往鲸鱼身上泼水
宁波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立于2007年,在宁波海洋世界设置站点,与宁波市渔政部门合作救助水生动物。2017年,这个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独立出来,成为“宁波市鱼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中心有经验丰富的水生动物兽医和潜水员,也有医疗设施和救护场所。
天眼查显示,王亮亮是救护中心的法人代表,救护中心的职能包括“对搁浅、受伤、受困、依法没收或移交的水生野生动物进行救治、饲养和放生;宣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承办政府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王亮亮出生于舟山市,从小在海边长大,童年时常去海边玩耍。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就曾在家乡目击过鲸鱼或海豚搁浅的场面。那时候环保的意识不够普及,有渔民把搁浅的鱼往岸上拉,王亮亮和一群孩子好奇地跑过去看,感叹“好大的鱼”。
2006年,王亮亮毕业于水产养殖专业,随后以“学徒”的身份进入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
王亮亮已记不清自己救治的第一只海洋动物是什么品种。多年来,和鲸鱼搁浅相比,海龟、中华鲟、海江豚等海洋动物在海边遇险的情况更为常见。王亮亮所在的救护基地收容过不少曾被渔民误捕,或是有伤病的小型海洋生物,也逐渐积累了更加专业的兽医。
救助中心接触最多的,是当地渔民和渔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渔民打捞起不认识的海洋生物,推测其可能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就会直接和渔政局联系;渔政局工作人员遇到困难,会向救护中心寻求相关帮助。
“鲸坚强”成功回家
王亮亮也曾多次听说、看到过在宁波附近有须鲸等大型海洋生物搁浅的情况,但那些搁浅的动物几乎全都已死亡。也有的是在海洋中死去,尸体被潮水带到了岸边。在台风季节,这样的情况会更多一些。他也见过一些海江豚疑似发生过“尸爆”的情况,散发出刺鼻的味道。死亡的鲸鱼尸体通常会交由渔政部门处理,交给科学院所做学术研究、制成标本,或是进行无害化处理。
王亮亮回忆称,大约在2010年之后,因误捕而送到救护中心的海洋生物越来越少了。王亮亮认为,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科普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许多渔民们在打捞起国家保护的海洋动物后,都会选择就地放生。
▲2021年7月11日,浙江台州温岭东海塘又有2头瓜头鲸搁浅,,其中1头不幸死亡,另1头被运往深海成功放归
2021年7月6日,12头瓜头鲸在台州临海头门港海域北洋坝滩涂搁浅。在人们的帮助下,其中6头瓜头鲸被成功放归大海,3头在搁浅中去世,2头在放归途中情况恶化后死亡,最后一头在台州海洋世界救治数日后,于7月28日不幸离去。
台州瓜头鲸搁浅时,王亮亮和救护中心的潜水员、兽医共约10名成员前往现场参与救援。王亮亮记得,目睹鲸鱼死亡,心情“沉重又无奈”。
2021年起,渔政部门建起一个“专家群”,群里有来自国家机关、研究所的教授、学者,为现场救援人员提供技术指导。遇到类似这次鲸鱼搁浅的情况,徐锦涛、王亮亮等一线工作人员随时都可以在群里向专家请教。
王亮亮觉得,此次救援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天公作美”。7月的台州天气炎热,阳光猛烈,海水也是温热的。而4月19日的象山县海风清凉,以阴天为主,海水也更凉快,这样的条件对鲸鱼生还很有利。此外,这条鲸鱼的生命力惊人地顽强。王亮亮告诉记者,现场有专家被鲸鱼强烈的求生欲打动,把它叫做“鲸坚强”。
这次在象山县救援抹香鲸,宁波市鱼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有2名兽医、4名潜水员等共10名工作人员参与。兽医用紫药水、纱布等为鲸鱼处理伤口,并用针管抽取鲸鱼的血液,进一步分析鲸鱼的生化指标。
王亮亮在船上主要负责监护鲸鱼的状态,与兽医沟通,确认鲸鱼的生命体征是否良好。虽然王亮亮没有登上靠近鲸鱼的小艇,但他远远看到了鲸鱼游向朝阳的场面。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回家”的鲸鱼。
▲鲸鱼回归大海
“看到鲸鱼逐渐恢复活力,一夜没睡的疲惫都消失了。正好一群水鸟飞来,自然和谐的场面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王亮亮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