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4月26日至29日召开。今日(4月25日)上午,肩负着全市94万余名党员和2000多万市民的重托,出席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580名党代表陆续到会场报到。
聚焦成都经济发展、产业建圈强链、科技创新,党代表们有什么期盼?现场,来自经济、科技、“两新”组织等领域的党代表们透露了他们的关键词:创新、人才、成都造……
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戴时飞:
为制造业建言献策,抢抓产业“西进”机遇
▲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戴时飞
“未来几天,我会和其他党代表一起,围绕如何助推成都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尤其要为成都制造业发展建言献策。”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戴时飞表示,身处制造行业,他尤其感受到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给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近年来,戴时飞感受到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交通物流、营商环境等不断提升,尤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一些沿海地区的企业希望到西南地区投资建厂。
“制造行业分工很细,我所在的航空航天结构部件加工制造属于产业链偏下游方向。非常希望来自沿海地区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等到成都布局,这样能够大幅缩短本地企业的供应链长度,大幅提升供应链安全程度。”戴时飞表示,接下来会抓住沿海地区企业在西南地区拓展市场空间的契机,通过产业协作的方式,促成更多产业链环节的相关企业到成都开展合作。
还有一个利好让戴时飞充满期待,“国家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成都制造业可以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在招引企业落地时,通过建立标准化产品验收体系和市场准入条件,从根本上在西南地区打造一个高层级的供应链体系”。
“实际上,制造企业的发展,除了要有完整的供应链支撑外,还需要提升基础研发能力。”戴时飞说,未来会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助推整个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比如,在制造业中,很多生产工艺都是相辅相成的,制造领域企业需要面向市场、客户来设计更优的产品,设计更好的工艺路径。“从这一点来看,创新,恰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戴时飞还期待未来更多优秀技能人才投身到制造业中来。“成都要打造一个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需要更多人才。我们已经吸引了一批来自沿海地区的高层级人才加入,还会引入更多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助力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王暾:
期待城市加大对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吸引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
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对未来五年最大的期待,是“加快推进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王暾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过去五年,成都的地震预警技术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成果研发及应用逐步拓展到多灾种,为我国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了好的模式,“是灾害预警领域的重要机制创新”。新的五年,王暾有新的期待,他希望能继续推进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展现“成都制造”在灾害预警领域的原创性影响力,助力全国灾害预警体系升级。与此同时,王暾还期待地震预报领域开拓创新,从“预警”转变为“预报”,让地震预报实现“天气预报”的模式。
王暾还表示,在公共服务领域,除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也需要政府在新科技,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吸引。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叶锐
将针对碳中和领域相关技术成果转化提建议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
谈及此次参会感受,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坦言:“非常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
叶锐是一名来自基层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企业一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一直觉得中试是打通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环,在这次党代会中,我将对成都市推进先进材料和碳中和领域的相关技术成果转化提出一些建议。”
叶锐谈到,他所在的企业正在通过中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来自高校的成果走向市场,与此同时,通过企业和地方的产业协作,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
“我们成立了上百人的团队推进中试实验,同时和成都市青白江区的相关产业相结合,做好原创技术转化,在此过程中,还会形成知识产权交易、碳中和大数据管理,举办国际顶尖会议,聚集更多院士专家和科技行业协会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叶锐说。
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汪宗福:
期待打造电子信息自主可控的产业圈
▲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汪宗福
对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汪宗福来说,即将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进一步激励科技工作者投身自主研发事业。
“过去五年,成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领域已实现较快发展。”汪宗福说,比如,不少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成都制造”的身影。汪宗福提到,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已经从“建基”转变为“强基”,而在电子信息领域,成都产业优势明显,尤其在产业技术和人才储备方面基础较好。
在汪宗福看来,接下来五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将进入关键期,“最重要的是加大技术研发,围绕国产化加大核心设备、工艺、器件、软件的自主可控水平,打造一个自主可控的产业圈”。
成都地铁运营公司车辆机械技术管理专工史杰:
做好本职工作,保障地铁车辆安全运行
▲成都轨道集团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三分公司车辆机械技术管理专工 史杰
史杰是一名车辆机械技术管理专工,就职于成都轨道集团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三分公司。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党代表,他表示,将继续钻研轨道交通技术,为成都地铁的稳定运营提供高质量的检测维修服务。
今年33岁的史杰已经在成都生活工作10多年了,近年来成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深切感受到,身处公园城市,生活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这座城市生态环境在逐渐变好,城市绿道交织,公园众多,生活在成都,感到很舒适。”史杰说。
史杰每天和地铁“打交道”。如今,成都地铁线路不断增加,一辆辆地铁车在城市穿梭,保障数百万市民出行。而史杰的工作,就是对地铁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及维护。
在工作中,史杰喜欢钻研技术难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去年还因此获得“成都工匠”表彰。对他而言,个人荣誉之外,团队一起进步也很重要。“我也会和工友们一起,针对车辆高质量检修进行经验交流,琢磨创新点子,研发辅助装备,以保障车辆安全运行。”
作为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史杰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身处一线,我每天都要坚持在思想上系牢‘安全绳’,一丝不苟地对地铁车辆进行检修维护,保障车辆正常运行,给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准点、舒适的乘车体验。”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宋嘉问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向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