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4月29日上午胜利闭幕。在奔向未来5年的发展征途中,成都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党代会报告中多次体现与产业相关的“高质量发展”的表述,而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呼应的是,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这意味着,城市产业能级提升过程中,需要高端人才发挥智慧力量。
党代会期间,不少来自企业一线的党代表们纷纷表示,在创新驱动下,高端人才渐成企业“刚需”。未来五年新征途,实现高端人才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成都如何走好这条路?
▲新川创新科技园5G科创中心 资料图
先进制造业被摆在“突出发展”位置
高端人才渐成企业“刚需”
与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是,高端人才需求正在成为本地企业的“刚需”。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主导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副主席郑兵谈到了他所在的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融入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实际上公司目前的产业链、供应链 、资金链相对稳定,而在创新链中的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加强到各大高校去引进人才的力度,同时与国内高校及国外铁路行业优秀企业合作,在此过程中提升公司人才水平。”
党代会报告提到,成都要壮大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在企业看来,未来可期。“成都在射频产业上下游的仿真软件、集成电路生产、连接器、天线等环节还存在短板,成都涉及微波毫米波业务的公司数量在国内最多,但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规模小的问题,这带来了本地产业在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产品议价能力、大项目承接能力、垫资能力偏弱的结果。”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韩周安认为,微波毫米波产业链的壮大,既要发挥本地的人才基础优势,又要大力吸纳海内外本专业人才,整合资源、圈链相融。
从上述现实案例中不难窥见,本地相关特色产业的技术品牌、工艺品牌和总体效益水平有待提升,需要补齐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高质量的产业与高端人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归根结底,高端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
成都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党代会报告显示,先进制造业被摆在“突出发展”的位置。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精密制造事业部工具板杆车间主任陈晓玫表示,制造业迈向高质量,需要高端人才持续供给,“实际上,在制造业领域,智能企业、数字车间会成为行业趋势,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尤其是既懂硬件又懂软件的人才。”
陈晓玫以她所在的企业为例,未来会尤其注重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让装备制造更加智能化,这就需要研发一些更好的软件与设备相契合,“行业趋势是,除了通用设备外,客户对专业设备需求在增长,这类设备的生产制造对机床精度要求更高,对场景应用的匹配度要求更高,就这需要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客户会发现,单台专用设备的销售价格为何更高?因为在研发和制造环节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工艺水准,这类产品恰恰需要高端人才发挥智慧。”
“党代会报告提到,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共享中试、检测、认证等公共技术平台,实际上,中试环节对高端人才需求也在攀升。”在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看来,很多人都知道高校院所的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原创成果的来源,现在布局在企业的中试车间同样需要高端人才来完成中试实验,“在我们企业中试基地,中试也是科研的一部分,需要具有科研思维并熟悉理论和实操的高层次人才加入。”
▲成都科学城
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
会给细分产业领域带来什么?
观察一座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最直观窗口就是市场主体数量。从党代会上传递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五年来,成都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倍增,达341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3倍,达7821家。一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递增背后,表明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底色在增强。
锚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党代会报告提到,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就在成都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时,人才链打造正在得到巩固提升。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到,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 从谋划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做优做强与之适配的人才链,成都的目标是加快把城市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优势。
党代会期间,“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引发相关细分行业党代表的共鸣。此前,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已经确定了20条重点产业链。一个普遍看法是,“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有利于从产业细分领域发现、招引、培养和成就人才。
同样处在制造行业,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二所党支部委员、副总师陈杰表示,随着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些细分领域会做得更精深,本地应该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磁石”。
实际上,吸引人才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如何避免本地优秀人才外流。“聚集高端人才,还有一个策略是通过招引某些产业链环节的外地企业到成都实现就近配套,本地优秀人才实现就近就业,让高端人才在本地匹配到高层次的岗位,从而避免人才外流。”陈杰说。
“成都正在聚焦自身核心产业建圈强链,通过制订具体的‘施工图’,补齐补强核心产业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聚集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必然。”韩周安的看法是,通过建圈强链吸纳人才,关键是要摸清本地已有特色产业分布和人才基础,既要查缺补漏,更要突出特色,可在专业特色科技园区内孵化培育若干细分领域的硬核科技,逐步打造可以代表本地产业技术特色的品牌,特色园区规模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精,做到管理精、业态精、专业精,实现产业链条的生态化和特色化,在此基础上筑巢引凤,聚集人才。
▲国际人才城 资料图
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
如何让人才智慧实现跨区域“柔性流动”?
然而,人才市场中,有的企业能够顺利招到高端人才,而有的企业则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
成都主导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聚焦于为轨道系统的智能运维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平时的业务会紧跟全球铁路检测技术前沿,工作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不过,郑兵坦言,公司目前对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工作需要打破现有局面。
人才招引的“尴尬”,有企业的原因,也受到人才自主择业因素影响。
“以我们接触情况看,一些名校毕业生愿意到沿海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就业,而另一方面,部分成熟的高端人才就业时倾向选择中、大型企业平台,像我们这样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大型企业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郑兵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尽快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期待是否有一种机制让成长型企业在“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情况下,享受到更多高端人才的智慧供给。
郑兵的期待并非孤例,还有很多企业有类似的“声音”。在党代会上,成都提出,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人才协同共享、柔性流动,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路径很明确,更需要具体的“打法”。成都推动人才协同共享、柔性流动,下一步需要形成一种实现企业和人才共赢的机制,比如,让高端人才能够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及城市郊区间更灵活地流动起来,形成智慧成果溢出效应。
实际上,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曾经就出现过灵活的人才流动现象。通过“星期日工程师”机制,来自上海的优秀人才在周末频繁往返于上海和周边城市之间,贡献出无数创新创业点子,带动了周边区域产业腾飞。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巫登菊提到招人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尴尬”。巫登菊所在的企业位于成都郊区新城——彭州市,此前通过高薪招聘高端人才未果,“当时想招聘两名博士学历人才,对方看到企业没有在中心城区,感觉生活配套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于是就不愿意来了,实际上,我们当时已经给出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
在巫登菊看来,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直接招引的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内生动力,比如,积极优化内部人才培训机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互联网+”教育实现继续提升,通过一系列成长“组合拳”提升员工能力。
党代会报告提到,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培养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实施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锻造工程,壮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加快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人才体系。
值得期待是,未来五年的成都,随着产业迈向高质量,高端人才需求激增,更多高端人才会和城市发展实现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