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起,成都发布“城市留言板”、蓉城政事“办实事”专栏启动《我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言献策》活动,邀请每一位市民,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建言献策。
“七普”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成都有21个区域常住人口增加,增量排在前五位的区域依次为新都区、双流区、成都高新区、郫都区、龙泉驿区。相对便宜的置业成本,让许多新成都人选择落户二三圈层,但不少市民反映,二三圈层区(市)县在生活服务设施上离主城区仍有差距。
生活在公园城市的人们最明显的感受,是生活更加便利温馨,生活服务设施更加贴近人的需求。公园城市示范区将如何开启居民的美好生活?《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
对于二三圈层提质消费供给的问题,市民、专家提出这些建议。
市民期待:二三区县也需要高品质的消费场所
“政府能否向万达、伊藤、王府井、吾悦广场这些大型商场多抛橄榄枝,尽快落户新津合适区域?”一位新津的网友留下了他的诉求:目前新津只有一个新悦广场,承载不起新津当地居民和新增人口的消费水平,“现在想去好一点的商场,都只能去到20多公里以外的世豪广场,时间全部浪费在路上了”。
“温江的年轻人想认真逛街很难。”家住温江区的王先生也吐槽说,温江区并不缺大型商业综合体,光华大道沿线就有合生汇、伊藤和新光天地三家商场,但商场里的业态却吸引不了年轻人来逛。他举例说,合生汇是收购的珠江广场,里面业态陈旧,没有年轻人喜欢的牌子,最明显的感觉是里面逛街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新光天地里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只有一楼的餐饮和顶楼的电影院。往温江区老城方向走,更是只有大型超市,没有大型商场。
▲成华区万象城夜景
家住龙泉驿区的彭小姐几乎没有在龙泉逛过街,用她的话来说,“我在龙泉的生活轨迹很匮乏”。原因,首先在于逛街不易。“龙泉特别大,现在世贸广场、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基本全部是在地铁2号线周围,我们住在4号线旁边的基本没得任何商业综合体。”彭小姐说,如果要去逛街,从家里出发到龙泉的商场要10公里,到成华区的万象城有13公里。同时,比较起来,龙泉驿区的商场里,无论是商品品类还是品牌,都与城里的商场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是推动她和朋友们进城消费的一个原因。
高端商场有没有、好不好、均不均衡的问题,折射出区(市)县居民消费需求和当地消费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协会建议:社会商业满足基本需求,精品商圈提升区域品质
“这几年,区县也修了很多商业综合体,数量是够的,只是品牌门店不能满足居民的消费诉求。”成都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欧建瓴说,成都是一座消费活力很高的城市,零售的活跃度在全国也排名靠前。她注意到,这几年双流、温江等区县的消费能力在追赶主城区,蒲江、都江堰等远郊区(市)县的零售市场也急速增长,但在品牌的引入上,还与主城区有较大距离。
“这一方面跟供应链有关,尤其是郊区新城比较远;另一方面品牌入驻要第一时间选择人流量集中的地方,也会考虑到周边商圈的整体发展情况。”欧建瓴建议,区(市)县原有的商业综合体要进行重新的升级和改造,在物业条件、建筑外立面、品牌形象上更新。她同时认为,区(市)县应当集中精力打造两三个相对集中的消费集聚区,才更有利于吸引客流和品牌入驻。“特别是郊区新城,需要打造一个集中的商圈去满足区域内消费升级诉求,通过引入一些更具号召力的品牌、即便复购率不太高但能给人更好体验的品牌,提升商圈的品质。”
对于市民提出部分区(市)县商业综合体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欧建瓴直言:“市民想要家门口就是大型商场,这不太现实。”欧建瓴表示,分散布局可能带来的是整片区域的商业发展都乏力。要想更好满足更多市民的消费需求,最好是打造“小而美”的社区商业,在3公里甚至1.5公里之内满足居民吃穿住行、养老教育等服务。
“这些年在城市化深入推进和消费升级趋势下,商业布局逐步向大型业态郊区化、小型业态社区化发展,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特点。”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表示,传统商圈其实一直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但是在新消费形势和环境下,消费习惯和特点的转变下,以电商的快速发展背景之下,原有的传统商圈经营压力变大。有的在走向萧条,有的因为疫情因素的叠加在关门闭店。他建议,激发消费需求活力,可以推进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全时经济、首店经济等加快打造特色街区、智慧商圈等消费新载体,进一步激活区域的消费活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都太古里
专家建议:结合区域禀赋优势,打造特色消费中心
“成都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要完善多层级、梯度式的消费中心规划布局。”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衔接互动、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的多层级消费中心空间大格局,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都的主城区的消费场景、消费供给、消费能力、消费环境都要更优,因此不仅着眼于本土居民,也要承接外来的“高马力”消费,即省内和整个西部地区的消费;主城区之外的区(市)县还是应当重点将目标瞄准于本区(市)县和周边区(市)县的居民。
进一步来看,主城区之外的区(市)县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未来人口集聚方向决定了区域消费市场发展潜能。”毛中根指出,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小城市、郊区新城的消费集聚区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也是消费发展具有潜力的地方,过去十年里,“新成都人”大量涌入新都区、双流区、郫都区、龙泉驿区等主城区以外的中心城区,崇州等郊区新城也对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极具吸引力,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人口导入带来旺盛的消费需求,对当地的餐饮、家政、教育等配套生活服务业提出了更高需求。
“建议政府结合区域禀赋优势,抓准新消费发展趋势,主动对接消费升级需要,打造特色消费中心。”毛中根表示,政府应当顺应人口空间集聚趋势,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引导行业适度集中。同时,支持商业转型升级,推动零售业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压减物流等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
毛中根表示,区(市)县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提质消费供给,一定程度上还能吸引消费回流。他举例说,绵阳的方特和都江堰的融创雪世界就是以大项目为抓手,激活了当地的消费引擎。“但这种项目投入力度比较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更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项目配套。”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