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果我被感染了,那我希望所有问题到我这儿结束,不要影响别人。”最近,北京218号感染者张先生火了。
据报道,当他得知自己是密接后,没有回小区,而是独守车内十多个小时,并迅速报备。得益于张先生的风险意识,其所在社区连夜对人员和环境采样,结果均为阴性。最终,社区不到14个小时便解封,张先生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好邻居”。目前,张先生高烧已退,没有不适症状,正在医院休息。
↑4月27日,张先生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治疗。图据新京报
张先生的应对方式之所以被点赞,是因为它是社会责任和科学应对的双重体现。在得知自己是密接后,他没有恐慌不安,也没有为一己之利隐瞒,而是先想到“不连累”其他居民,及时阻断病毒传播,自己“就算在外面站一天也无所谓”。
由于自己是合租,一起同住的还有一对夫妻,张先生特别考虑到:“大家出来挣钱都不容易。我要是回家,人家两口子就有可能成密接。”话虽然朴实,但背后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却是沉甸甸的。这份遇事为他人着想、尽量减少社会影响的公共精神,无疑极大降低了社会成本,确保了周边居民的便利与安全。
阻断疫情传播就是在与病毒赛跑,这其中,居民的配合程度至关重要。要知道,就在前几天,北京一名确诊病例在接受流调过程中,由于故意隐瞒行程轨迹和接触史,导致疫情传播扩散,8个小区、6700余人被临时封控管理。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张先生及时发现、主动自我隔离的重要社会价值。
从张先生的后续讲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次密接、密接等防疫概念有着充分认知,遇到特殊情况也知道如何冷静、科学应对。不管是一头钻进车里待10多个小时,期间不敢开窗、喝水,还是点外卖后让快递员将餐品放到路边,都反映出他清醒的防范意识和科学理性的应对姿态。
而这也再次说明,全面宣传疫情防控常识,普及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极为必要。不可否认,防疫两年多来,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不把疫情当回事”,在流调中谎报瞒报轨迹行程,还有一些人缺乏基本的警惕意识和责任观念,即便在被告知自己是密接后,仍频频外出、四处乱逛。这些负面操作案例,无疑会加大疫情防控成本,加剧疫情扩散风险。
因此,后续宣传不妨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推广张先生、“西城大爷”等人的“教科书级操作”,引导更多人在遇到类似状况时冷静科学应对,而不至于一时慌乱无措;二是通过讲解典型负面案例,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防疫责任和义务,意识到瞒报等行为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和法律责任。
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积极做好自我约束,配合防控管理,是对他人的负责。从“中国好邻居”张先生的果断应对中,我们看到了善意、责任感和智慧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多么大的帮助。这样的“好邻居”越多,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便会越顺畅、高效,正常的生产生活才能越早恢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任冠青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