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新增贷款创下历史新高。
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上述数据情况背后反映的经济现象作出回应。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阮健弘介绍称,一季度人民币贷款的增加,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金融体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信贷扩张靠前发力,信贷投放节奏加快;其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推动了贷款规模的增加。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为4.37%,比上年的12月低8个基点。
数据显示,3月末,全部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同期全部本外币贷款的增速高0.9个百分点。一季度,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9万亿元,同比少增4215亿元。
那么,贷款结构有何变化?阮健弘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特点。一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高增长。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9.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1.9%。二是工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3月末,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0.7%,明显快于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三是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有所回落。3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3.2%,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四是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快。3月末,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31.8%,比上月末回升了0.6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信贷投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支持经济复苏。”阮健弘表示,央行将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吴阳 实习生 马晓玉 北京报道
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