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数以万计的飞机在空中飞行,航线重合,航班密集,如何确保飞机飞行安全?未来,中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也可能将融入高空运行。那么,与之相适配的下一代空管会是什么模样?
这些民航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将在成都进行模拟验证——在成都东部新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工程正在加速推进。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700余亩,累计投资超百亿元。目前,部分科研大楼主体结构完工,整个项目预计2024年基本建成,2025年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据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民航科技项目,主要建设民航交通流技术、通用航空工程、航空物流技术、民航大数据及信息服务等16个民航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和1个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瞄准民航细分领域进行技术攻坚。
里面究竟“藏”着哪些新技术?3月30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的实施主体——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以下简称“民航二所”),一探究竟。
▲效果图
填补国内空白!
这里将搭建直升机外载荷作业平台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内,16个民航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每一个都有“独门武功”。
比如,在通用航空工程方面,将“依托创新研究中心,搭建直升机外载荷作业平台”。
这个平台可不一般。据民航二所业务部门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国内通航领域尚无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直升机外载荷作业平台,而海外也只有德国拥有。因此,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填补国内空白。
什么是直升机外载荷作业平台?这是一种模拟场景,可以为医疗、应急、电力、能源行业等提供人员培训服务。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搭建一种逼近真实的模拟飞行作业环境。具体来说,是搭建一个特殊框架结构的建筑,这个建筑内会安装强有力的吊车吊装直升机,装配有电动和气动元件、旋翼下洗气流风扇、滚转俯仰运动平台及绞车系统,地面及周边墙壁会营建不同形状的屋顶、大风大浪水体、风机、悬崖峭壁等1:1仿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模拟直升机外载荷作业及救援演练。”技术人员介绍。
他举例说,在水池类场景中,会进行人工造浪,产生最高可达1米的浪花,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模拟直升机海上救援场景。“随着通航产业发展,与直升机救援相关的业务培训市场正在催生。布局这个项目,除了技术攻坚外,我们也会考虑市场化应用。”
此外,通用航空工程创新中心还有一项全新的技术测试场景——气候风洞,主要为轻小型航空器做气候风洞试验。
“可满足翼展超10米的飞机在此进行风洞试验,能够模拟各种气候环境。”技术人员透露,同其他地区的气候风洞相区别的是,未来这个气候风洞会营造出低气压环境,为飞行器提供高原模拟测试。
气候风洞不仅为轻小型航空器提供风洞试验,未来的“客户”还会涵盖无人机。“现在,国内诞生一批大尺寸无人机研发制造商,而无人机的飞行也需要进行风洞测试,尤其在一些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据技术人员预计,研发中心投用后,未来针对无人机的风洞测试业务会攀升。
▲效果图
瞄准下一代!
前瞻研究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融合运行
正常情况下,飞机会在保持一定安全间隔下沿着空中航线飞行。随着未来飞行架次的增加,如何确保高密度大流量的航空器安全有序运行,也是民航空管系统的工作聚焦点。
而这,也是民航交通流技术研究中心的任务之一。
“未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场景拓展,也许你乘坐民航客机出行时,你的前后某个航班可能就是一架无人驾驶的飞机。”参与民航交通流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技术人员坦言,实现未来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融合运行,就是下一代空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科研角度出发,团队会前瞻研究这一技术。
民航交通流技术研究中心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空地一体化”模拟验证。
据技术人员介绍,过去的民航系统培训,飞行员和管制员的模拟训练往往是分割开来的。而未来,将适应航空“交通流”管理的模式,探索构建“空地一体化”模拟验证环境,实现飞行员、管制员在一起训练,开展各项技术测试。
“这可以理解为,未来要构建一个以空管运行为核心的‘小世界’,这里面囊括了空管、航司、机场、航空器的模拟仿真运行环境,这样就能极大提高模拟验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验证技术的丰富性。”技术人员说。
待民航交通流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投运后,该平台将提供多种飞行模拟器,模拟不同的飞机与空管的数据交互,验证各种空管新技术的应用。这个研究中心不仅满足科研需要,也会为民航系统进行业务培训,面向普通大众开展科普体验活动。
▲效果图
全世界唯一!
将建不起降飞机的机场,用于科研,还能办航展
此外,在提升乘客的乘机体验方便,则有航空物流技术研究中心在奋战——他们将针对无人化、智慧化的行李处理与运输系统开展技术攻关。
“长期以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李处理装备是民航二所科研成果转化的一大亮点,我们将利用行业领先的技术平台,开展门到门行李处理等新模式研究,研发全流程无人化的行李处理新技术新产品,让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服务,用高效、智能的处理系统呵护旅客的每一件行李。”技术人员说。
值得一提的是,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还将修建一个模拟验证机场,包括1条长1200米的模拟跑道、2条滑行道、2组垂直联络道、11个各类机位的站坪等。
“项目按照4E级机场标准修建,建成后将是全世界唯一不起降飞机的模拟机场,主要用于科研。”民航二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科研人员将利用机场进行铺装、灯光、特殊设备等测试。“机场航站楼面积达4万平方米,未来还可以开展各类培训、科普活动,还可以举办航展。”
民航二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相关研究平台外,还会布局大数据中心。整个项目建成投用后,可满足近5800人入驻办公,通过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努力在制约中国民航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实际上,在《“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中,“加快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民航科教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被写入顶层设计。“在项目定位上,将主要发挥‘示范’功能,通过打造若干细分领域的研究中心,力争在某些技术指标上形成业内领先。当然,随着研发中心建成投用,未来相关研究项目启动实施后,到底会在哪些领域率先突破、技术与行业之间如何耦合,还需要以后进行反复验证。”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编辑 向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