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新一轮基建指向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现代化?

红星新闻 2022-04-29 12:13

不能盲目建设

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这预示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将更积极。当此之时,关于本轮基建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当下继续强调基建作用几何,二是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强调基建。

其实,即使不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建发展依旧不会停止。回望过去,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物流骨干网等等迅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定程度讲,基建发展是人们对国家综合实力发展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那么为什么今天还要强调呢?这里我们要注意后面的两句话,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这两句话为基建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即此轮基建是秉持面向现代化的建设思路,是为国家现代化打基础。

什么是现代化?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础设施本身的现代化。新一轮基建虽然还是会发展“铁公基”等传统公共设施,同时还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即近年来常常提到的新基建,像5G、特高压、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等。其二是人的现代化,要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人的现代化。过去,通过向边远地区修筑公路能够拉近边远地区与中心区域的距离,从而发挥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推动边远地区的现代化。今天,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边远地区的现代化,同时还有中心区域新的现代化,简单来说,让所有人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个节点强调基建。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不容乐观,“三期叠加”,疫情尚未远离,国际局势动荡,地缘政治危机频现。经济发展有三条路选择,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要素驱动往往发生在发展初期或是资源富足国家,靠充足的资源禀赋打造价格优势;投资驱动则不同于前者,投资驱动主要来自凯恩斯的理论,能够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目前的经济形势,投资驱动发力空间很大,并且过去我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助基建的超长产业链,通过基建投资,辐射全行业,依靠投资乘数效应将经济驱动。

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去做还需理论指导。会议明确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要立足长远、要适度超前、要科学规划、要多轮驱动、要注重效益。

前两点的针对性非常明显,立足长远之说主要应对基建可能存在的投资短视行为,由于国家层面鼓励基建投资,有明显的政策倾向,地方政府也希望在政策指引下迅速上马工程,往往以任期为期进行工程的总体规划,这不利于基础设施的科学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一直是笔者强调的,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流动还没达到动态均衡的状态,超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衔接未来不断放松的要素流动规定,同时也能够降低新兴企业的创业成本,一定程度拉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当然,除了建设要目光放长,还要注重科学的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其中,多轮驱动强调了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欢迎市场力量的加入,要探索更有效的政府和市场结合方式。注重效益强调了收益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国家公共设施的建设,有较强的外部性,很多时候基础设施建设是无利可图的,这也是政府主导基建的主要原因,此处强调的注重效益则是提醒新一轮的基建不能盲目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要从社会福利角度考虑,将基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好工具,但盲目使用可能事倍功半。从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提全面基建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拉动经济,还能够提高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在五个原则的指导下,新一轮的基建或不会像过去那样风风火火。但可以预见,各地政府在进行谋划布局也会更多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约束条件,更加精准,科学地进行相应的安排。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编辑 黄静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