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观察|GDP增4.8%,商品房销售额、面积双降……一季度经济数据背后,十大热点何解?

红星新闻 2022-04-19 11:21
进入
政焦点
阅读更多内容

4月18日,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各大指数显示,在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疫情多点暴发等多重压力影响下,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实现了平稳开局。

下一步经济增长预期如何?全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未来还会面临哪些经济下行压力?数据表现中,3月多个指标下降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经济发力支点?带着种种问题,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名经济学家,全面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

焦点一:一季度经济表现如何?

专家:一季度经济数据高出预期,表明中国经济仍有韧性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表现超出了预期,表明了中国经济仍然有韧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分析指出,此前,世界经济下行、美国单边贸易主义加速逆全球化、新冠疫情连续两年的冲击,三重力量叠加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近日,俄乌冲突以及上海、珠三角的疫情再一次冲击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季度的业绩仍然达到4.8%的水平,还是很有韧性的。”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5%左右。那么,按照一季度的增速水平,全年是否能锚定5.5%的增长目标?曹和平认为,目标的实现从目前来看的确存在压力。

“但我们不能死守5.5%。”曹和平强调,当下全球不确定性的增加已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风险。“过去新冠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风险是短期的,现在加上美国没有矫正单边贸易主义的错误,逆全球化加速以及俄乌冲突会波及到全世界。如此看来,今年整个经济完成5.5%的增速目标有一定的压力。”

焦点二:经济下行压力如何缓解?

专家:支持科技突破,稳定消费者预期,支持中小微企业

经济下行压力来自何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经济增长的核心阻力还是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影响。

毛寿龙分析认为,当前宏观层面上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基本都在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受到动荡的国际局势和疫情的影响,各类资源,供给面、投资面的投入相对谨慎。而中国在推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政策下,虽然国内市场影响较小,但国际市场的冲击仍是一大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毛寿龙指出,对中国而言,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同样难以大幅度推动,因此眼下主要采取稳健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国内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处于调整周期,在去风险去杠杆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需要逐步释放压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经济增速,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旧向好。

那么,接下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将会是如何?曹和平告诉红星新闻,为保障GDP增速目标的实现,第一,应进一步关注货币政策。央行应高频率降准,预计降准达到0.5个百分点,“在5月底把降准降到底、降到位。”

第二,要大力支持科技突破。在全球风险情况下,技术突破是在全球化分裂、信任度降低、卡脖子的战术多处运用情况下,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要进一步稳定消费者的预期。目前消费者预期情况并不乐观,物价走高。“建议给消费者发放新冠疫情和全球风险的逆预期基金。另外也要支持中小微企业。”曹和平说,在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税收各种从业的限制方面应该全面放开,从而进行恢复

“总的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是这样评价今年一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

焦点三:3月数据出现多个“下降”,4月有望回升吗?

专家:央行已采取相应措施,相信未来会回升

自3月全国多点散发疫情出现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不同的封控管理等政策。在经济数据的表格里,3月也有多个数据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消费数据来看,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1.93%。在服务产业的发展上,一季度,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5%,但3月份却同比下降0.9%。此外,3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32065亿元,同比增长5.8%。但进口数据则为14530亿元,下降了1.7%。

为何3月的部分经济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曹和平分析认为,3月多个经济数据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疫情在全国多点、高频率、多批次暴发。一方面影响居民无法从上海购买商品,另一方面与上海工厂有业务联系的工厂也易出现疫情感染,导致停工停产。

西南财经大学长江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志教授提出,消费、服务产业出口在3月增速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开工不足,对能源、原材料的进口下降。但针对这一现象,央行已采取系列政策,如扩张性财政政策,稳健性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 杨雨奇 摄

“只是政策效果需要一个传导机制,需要时间来证明,我相信未来相关数据会有所提升。”许志说。

对于下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政策支持,曹和平提出,要把防范疫情的不确定性变成全国一盘旗的行动。首先,大众应明确防范不确定性变得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其次,在面对新冠疫情这种比较大的危机,应该吸取教训,快速地、在两到三个星期内把疫情扑灭。

付凌晖也在4月1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下阶段,要进一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持续稳就业稳物价,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焦点四:一季度数据背后,蕴藏哪些投资新风口?

专家: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正当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更是高达140.8%。这背后又是否隐藏着新的发展动机?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许志分析认为,从近期大的战略角度来看,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高,油价不断攀升,加之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动力便大大增加。

▲新能源车 图据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

同时,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认为,由于各地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在一些重点城市汽车摇号或者采取其他的限制手段,而对新能源汽车的限制相对更轻,因此,居民对汽车消费更多集中在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那么,新能源汽车的投资风口是否已经到来?对此,白明认为,实际上风口早已而不是今天才到来,已然有很多企业看中了新能源汽车,未来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竞争将会是一大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但许志同时提醒,新能源汽车,或将遇到三方面的困难,一是芯片问题,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眼下锂电池供不应求的情况亟需解决;三是疫情冲击,不少新能源产业面临停产。“这三方面的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讲都是不可逾越的,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困难。”

此外,红星新闻记者还注意到,在消费方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59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网上消费数据异军突起。据统计,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0120亿元,增长6.6%。

那么,在一季度的数据背后,又是否说明网上零售或将逐步代替线下消费?白明分析指出,眼下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超过了社零总额的增长率,因此未来大概率还有一定加速度。而网上零售数据达到6.6%,在白明看来,线上线下消费协同发展,既有替代也有协同,才会是未来消费的主流趋势。

白明说,线上消费的发展会带动线下发展,而线下发展也同样需要线上的媒介。

白明认为,数字经济现在正是发展风口。“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世界上属于超前地位,特别是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且我国的配送现在也逐渐改善,所以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一定会迎来新机遇。”

焦点五:消费价格有所上升,通胀压力已经到来?

专家:下通胀压力大的结论为时尚早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1%。分类别看,其中居住价格上涨1.4%,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7%,鲜果价格上涨6.9%,鲜菜价格上涨3.7%,猪肉价格下降41.8%。

▲资料图

物价高低与居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那么,一季度物价上涨速度是否仍在合理区间?当下又是否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至于通胀压力的预期,白明认为,现阶段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对于物价上涨过快的商品,白明提出,包括各类水果、蔬菜、猪肉等都是周期性较强的商品,涨得太多,肯定得回调。至于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则取决于该类产品上涨的幅度。“如果在合理区间波动,那么就没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

另一方面,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一季度猪肉价格下降41.8%。那么猪肉价格的波动,是否已经到了冰点?白明表示,对于猪肉价格的控制,通常的做法是价格上升过快,国家就会抛售储备肉。如果太低,那么就会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减少养猪的产量,反而在下一轮市场行为中形成上涨的动力。

因此,白明认为:“现在要趁逢低价,适当地采购一些储备肉,增加国家的猪肉储备。将来价格高时,就可平抑价格。”

焦点六:金银珠宝零售额高涨,“中国大妈”买黄金热再上演?

专家: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受国际局势不稳定影响较大

红星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一季度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7.6%。有声音提出,“中国大妈”买黄金的热潮是否会再次上演?

对此,白明提出,黄金价格上涨,是由于消费者看到了黄金的增值空间,但总体来看,近些年来随着消费升级,购买力的提升,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逐步增多,这也是金银珠宝上升的社会因素之一。

那么,我国是否会再次迎来“大妈买黄金”热潮?白明认为,这会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国外黄金价格,消费是否理性,服务是否到位等。但热潮是否到来,目前还无法判定。

西南财经大学长江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志教授则分析指出:黄金通常而言被人们视为一种避险资产,一旦国际局势不稳定,黄金价格上涨趋势就会明显增加。“在时间维度上,如果这个不稳定的国际局势时间足够长,那么个人认为黄金会是不错的投资产品。”

焦点七: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双降”

专家:下降现象在预期之中,但降幅超出预期

住房问题关乎百姓的安居乐业,也一直是居民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数据显示,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1046万平方米,下降13.8%;商品房销售额29655亿元,下降22.7%。

对于“双降”现象的出现,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倪鹏飞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相比去年,今年房地产企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正常的,也在预期之中,但下降的幅度超乎预期。”

▲倪鹏飞

倪鹏飞分析指出,造成“双降”的背后,主要是受到宏观背景的影响,加之疫情因素的叠加和国内外环境,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都在不同程度上让房地产市场缩小规模。

那么,房地产市场的数据未来是否会持续走低?倪鹏飞认为,这还取决于整体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外政策的走向以及市场信心的恢复情况。

付凌晖也同时指出,尽管房地产销售下降,但是房地产销售总额仍然大于房地产投资总额,房地产销售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投资。同时,房地产投资保持增长还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

对于下阶段房地产走势,付凌晖认为,尽管当前房地产销售在下降,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多地适度放开限购限售,降低公积金使用门槛,加快购房贷款审批等,部分城市的住房需求有所释放,销售面积降幅有所收窄。

付凌晖强调,下阶段各地坚持“房住不炒”,持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积极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全国商品房销售下行的态势可能得到缓解。随着长租房市场不断完善,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趋稳。

焦点八:新增就业扩大,3月失业率为何有所上升?

专家: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就业率不再迅猛提升或成新常态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那么,在就业岗位有新增的同时,为何失业率平均值依旧维持在5.5%?对此,毛寿龙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这是基于数据统计的出入所形成,两者之间并非逻辑关系,而是一个同时并存的关系。

毛寿龙解释称:去年毕业生和今年上半年毕业生实际是两拨人,而就业增加说明去年毕业生在今年一季度获得就业,但今年的毕业生则还没有就业。

而在失业率的统计当中,另一大现象表现为,16-24岁的人口失业率较高,已达到16%。对此,毛寿龙指出,在16-24岁的群体中,主要多为高中生和大学毕业生,所以继续学业形成了未就业的情况。

从宏观上看,毛寿龙认为,目前处于经济下行状态,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扩张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也限制了就业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就业率不再迅猛提升成为一种新常态。同时,对于中国而言,国际贸易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加之疫情也导致部分相关企业运营困难,尤其体现在旅游业和航空领域,这也限制了就业率的提升。

焦点九:今年1076万大学生就业难如何破?

教育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

2021年12月,教育部曾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此外,受国际疫情影响,这两年返回国内就业的海外留学生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如何缓解毕业生就业难?付凌晖在会上指出,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就业保持稳定仍然具备较多有利条件。今年政府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纾困发展,稳定就业岗位。同时,创业创新发展态势持续,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也有利于就业市场供需的衔接。

就在近期,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包含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学费补偿等内容。其中,为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明确高校毕业生参与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可加10分。

此外,按照要求,参加基层服务项目前无工作经历的人员,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后2年内,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各类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落户、升学等方面可同等享受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

焦点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专家:需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同比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2元,同比名义增长5.4%,实际增长4.2%。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这表明‘六稳六保’工作成效已经显现。”白明表示,但眼下,这样的数据仍有进步空间,从国际上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只是达到了一个平均水平。

那么,后续是否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陷阱当中?对此,白明分析指出,每个国家发展情况不一,但阿根廷、韩国就没落入陷阱,所以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白明表示,首先我国需要增加自主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内生发展动力,而不再靠劳动力成本,否则发展就会出现天花板。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张炎良 实习生 赵美淇 马晓玉 杨艺琳 北京报道

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