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谷雨
非遗:瓷胎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谭代明(国家级非遗项目瓷胎竹编省级传承人)
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又有“春雨贵如油”的美誉。正如字面意思,谷雨前后总是伴随着丰沛的雨水,对于田间的作物来说,这是绝佳的生长时期。
此时,春笋正处在由笋变竹的阶段,温润的环境为它储备了一飞冲天的能量,过不了多久,一根翠竹就会拔地而起。谭代明等待着这一刻,她要精选上好的慈竹原料,纯手工制作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起源于明清时期,以依胎成型、紧扣底胎为其特色,多为贡品和皇室享用。作品以精细见长,具“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顺时,让美好发生”非遗探寻官、成都银行李梦寒来到这里,看谭代明以竹为笔,描绘绝美的天府特色。
细如发丝 薄如蝉翼
瓷胎竹编就在微妙间
在成都市送仙桥古玩艺术城有一间“成都新派竹编”的门店,店内仅十余平方米,却在玻璃柜里陈列着各种精美绝伦、技艺独特的瓷胎竹编花瓶、茶具和酒具,谭代明坐在门口的老式木桌椅前,戴着老花镜,正仔细编织着。
瓷胎竹编又名竹丝扣瓷,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细腻又柔软的竹编也像是谭代明给人的印象,温婉恬淡、柔和亲切。
进店的客人在欣赏柜里一件件艺术品时,都会出奇地保持着安静,仿若在保护着眼前瓷器与竹丝相遇的美好。偶尔也会忍不住好奇,询问正在工作的谭代明瓷胎竹编是如何制作。谭代明也总是没有保留,细细讲来。
瓷胎竹编有两大难,一是选料难,二是做工难。四川盛产竹,瓷胎竹编取材于邛崃山脉的优质天然慈竹。因其平均长度超过0.6米的修长竹节,成为制作瓷胎竹编的最佳原材料。做竹丝需用两年生的竹子,不老也不嫩,韧劲儿刚好。还要挑选没有花斑,竹节长度在60厘米左右的。此为选料难。
谭代明拿出一捆竹丝,轻轻上下抖动,富有韧劲的竹丝也跟随幅度飘荡起来,粗细几乎是头发丝的两倍左右。的确,瓷胎竹编最重要的材料是竹丝,传统的竹丝制作需要先刮去竹子的青皮,用刀剖开成竹片。然后经过晾干、去节,浸泡等过程,制作成为竹丝。难得的是,平均100斤竹子也就只能抽出8两竹丝。但对于谭代明而言,订做的竹丝拿到手,她还必须要让竹丝在自己手中的匀刀上快速刮过,将厚度控制在0.5毫米以内,才能达到她的标准。
做工难,难在不用一滴胶水的情况下,让竹丝有序地密密贴在瓷器外层,且干燥、不变形、防虫蛀,还耐水可清洗,可经几十年使用而丝毫不变色。
在谭代明桌前有几个倒扣的白瓷杯,竹丝在杯底盘成一圈圈的圆,杯底是编织的起头处,需要细密完美,竹丝不折断,完全贴合胎体,犹如浑然一体。此外,一根竹丝长度有限,两根交接的地方需要“藏头”,交接的竹编和瓷胎需要扣得够紧,没有间隔或突起,看起来宛若一根。
半路出家 匠心独运
夫妻俩合力打造新派竹编
谭代明如今已是瓷胎竹编的非遗传人,她曾将这一独特的传统技艺带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但,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坚持不懈的故事,谭代明也不例外。
1975年,因为有过人的刺绣本领,谭代明顺利进入了成都工艺美术公司,并分配到玉器厂。后因玉器厂生意不景气,被调到了成都竹编工艺。初来乍到,虽然都是手工艺活,但隔行如隔山,那时的竹编工艺对她而言,是复杂又繁琐的技艺。不服输的心态让谭代明吃了不少苦头,也练就了竹编的精湛手艺。
练就了一手的本事,却不曾想2003年,成都竹编工艺厂倒闭了。时年46岁的谭代明瞬间感到很迷茫。未来怎么办?继续做竹编,可能养活不了自己;重新开启新领域,又要从头学起,还不一定能学会。为她指明人生方向,还支持她坚守下去的是她的丈夫。因为了解谭代明心中始终放不竹编,建议她在送仙桥租间铺子,开启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让这门技艺在这间小门店继续生根发芽。
由于不懂经营和包装,她的工作室始终没有扩大,生意也做不走,几欲关门。直到有一天,一位顾客问,“为何这么多年来,竹编都只是这几个样式,没有任何改变呢。”这才一语敲醒梦中人,让谭代明想起来要“创新”。
丈夫是油画师,两人经过商量后,决定让丈夫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让谭代明用瓷胎竹编编织出来。在谭代明如今的门店内,可以看到白瓷盘的竹编熊猫画、汉砖画,甚至还有镂空技艺,谭代明将其称为“成都新派竹编”。这并不是新的竹编类别,只是在传统瓷胎竹编技艺的基础上作了创新,采用挑、压、藏、破、拼等多种编织技艺,通过虚实和明暗变化,创作出古朴典雅、精致灵动的图案。编画结合的瓷胎竹编既具有绘画艺术的神韵,又保持了传统竹编的精致缜密,更加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与此同时,谭代明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名气越来越大。2013年5月,央视 《手艺》第三季之《竹丝扣瓷》纪录了谭代明的瓷胎竹编,播出第二天就有人来买走两万元的瓷胎竹编茶具。后来,她的作品被更多人收藏、购买,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谭代明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半路出家的手艺人,会坚持这门竹编的技艺30余年。除了自己的坚守,她还招收了一些学生进行传承。的确,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人坚守,更需要有人了解、传承,让老一辈人留下来的技艺,在当下社会继续发展。
文/曾琦
图/周勇良
非遗探寻官:成都银行 李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