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康强一路的工地上,6栋拔地而起的建筑在当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这是科创板企业微芯生物全资子公司成都微芯药业在蓉布局的生产基地。这个项目从去年11月启动建设,眼看距离竣工更近一步,微芯生物副总经理李志斌博士已在构思项目投用后的事宜,他和团队希望深度融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创新药赛道的关键一环。
城市坐标由北往南,另外一家上市企业对未来发展同样充满期待。在成都菁蓉国际广场的企业办公区,纵横股份常务副总、董事会秘书李小燕对公司正在建设的工业无人机项目充满期待,“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完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
从更大的视野观察成都经济脉络会发现,今年以来多个重大项目持续落地,这背后正是来自“建圈强链”释放的产业牵引力。
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成都固定资产投资“跑”出8.0%的增速。今年初,成都编列市重点项目900个,总投资250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75亿元,1-3月,全市9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54.4亿元。
“新面孔”重大项目接踵而至
产业建圈强链成为招商引智“磁石”
在成都各区(县)的招商活动中,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先进制造业被摆在“突出发展”的位置。5月18日,在成都郊区新城崇州,一场以建圈强链为主题的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现场,博众精工自动化装备研发制造(生产)项目、鹰诺国际(香港)研发中心项目等1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崇州揽金超200亿元。
前不久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为成都城市发展空间锚定全新方向。未来五年,成都将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就在郊区新城全力招大引强的同时,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也频频发力。
在成都都市圈的建设蓝图中,共建高质量创新共同体和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已经成为各方共识,这是实现各方共赢之举。如今,这一愿景正在成为招商引智常态。近日,中航智无人机总体研发生产项目签约落地,这是成都金牛区与德阳什邡市合作的第一个研发在金牛,生产制造在什邡的项目,产业跨区域特征明显。
将时间线前移会发现,2022新年伊始,成都在招商引智方面已放出“大招”。今年1月,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落户成都,这是空客公司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
“项目落地,将加强空客和中国市场的交流,也为双方未来长期合作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空客全球服务高级副总裁克劳斯在视频致辞中难掩内心喜悦,他看好项目落地所带来的更大的市场空间。
空客项目落地成都背后,还凸显城市产业建圈强链所释放的招商引智“磁石效应”。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瞄准20条重点产业链发力,航空产业涵盖其中。对投资方而言,项目落地,能否嵌入当地产业环节实现优势互补,这成为一大考量。
实际上,空客项目落地成都并非易事。“我们经过了34个回合的谈判。”双流区航空经济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围绕项目落地细节,双方来回沟通,成都深厚的航空产业基础是吸引空客落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存量”项目追加投资
优化营商环境,成都打出一套“组合拳”
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持续推进,成都20条重点产业链正在吸引上下游产业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就在“新面孔”项目落地同时,“老面孔”企业正在成都追加投资。
今年2月,《成都市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出炉,共编列市重点项目900个,总投资250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75亿元。梳理重大项目表不难发现,其中不少已落地的“存量”项目已经“跳”出现有发展空间,寻求更大的承载地。
深耕工业无人机领域的纵横股份在成都创业多年,随着产能扩大,公司需要更大的园区来承载未来研发和制造业务。在四川天府新区,纵横股份的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形成3700架无人机的年产能,是目前产能的2倍以上。”纵横股份常务副总、董事会秘书李小燕说。
招商引智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一季度开篇,成都就启动了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为了抢抓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机遇期,成都市发改委全力争取工程项目“进盘子”“入笼子”,已推动成渝中线高铁等53个项目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等国家专项规划。通过做好重点项目“线上+线下”“行业+综合”服务调度,一季度推动38个项目提前开工。
通过体制机制保障,实现政府多部门联动起来服务企业,成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今年以来,成都投资促进系统以“建圈强链”为指引,全面开展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推行“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招引模式,如今,这套模式已经形成多部门间的相互协作。
城市各区域须确立各自投资导向
产业赛道细分,好项目迎来资本关注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投资质量决定明天的产业水平,抓投资就是抓未来。”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婷婷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角色不同,为了实现与之对应的功能,必须前瞻布局关联投资。
对成都而言,下一步如何推动全市投资促进工作实现跃升?杨婷婷建议,这需要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进行“把脉”,“比如,对中心城区而言,应提升对高层级的科技、资本、人、信息的利用能力、驾驭能力与配置能力;城市新区应瞄准技术产业前沿、国家战略布局等构筑比较优势;郊区新城发挥着生态、保粮稳菜等城市安全,以及产业人口双重承载的功能,强化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投资重点。”
“‘建圈强链’强调的是生态化思维,突出的是围绕‘链主’组织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更优的产业组织方式,这种思维下,项目策划更有目标性,聚焦的就是我们当前的产业链哪个环节缺、创新链哪段渠道堵、价值链哪里不够高的问题,投资项目更有联动性,关注的是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产学研各类主体、价值链供产销各环节,这种以商招商、以项目带项目带来的落地机遇更多。”杨婷婷说。
“实际上,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成都参与产业建圈强链,长期看,这将进一步优化成都的产业生态,会催生出若干细分领域发展势头看好的项目,而项目发展,也需要金融助力。”在允治资本合伙人罗超看来,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将产业赛道进行细分,在政策驱动下,这批细分产业会迎来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对投资基金和投资人而言,或许就存在潜在的投资机遇。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