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书评|龚学敏:我们看见了奔跑中的蚂蚁——评王波诗集《撑破》

红星新闻 2022-05-01 15:05
进入
红星书评
阅读更多内容

我们看见了奔跑中的蚂蚁

——读王波诗集《撑破》

◎龚学敏

认识都江堰的诗人王波,是在2015年的春天。2014年,四川盆地终于开通了成绵乐高铁。北起江油,经绵阳、德阳、广汉、成都、彭山、眉山、青神、乐山等城市,直抵至峨眉山脚下,全长318公里,途经19个城市区域。曾经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了8年的诗人陈修元,出于诗人的天性,出于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发起和组织了一件很有意义的诗歌活动。在广汉高坪镇,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60多位诗人,共同研讨、探索诗歌高铁的建设,力争打造出一个在中国诗坛独具特色的成绵乐高铁诗歌带品牌。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诗人采风联谊会上,我认识了不少诗人朋友,都江堰的青年女诗人便是其中一位。

后来,王波开始主持诗歌微信公众号《诗歌高铁》,这在当时也是一件让人眼睛一亮的事。那时的诗歌公众号没有现在这么多,也比现在纯粹得多。现在的诗歌公众号为追求点击率,办公众号的,公众号上选有诗歌作品的,无不用其极,可谓八仙过海,其神通用一篇文章来写,怕是不行,如果有人写成一本书,说不定会畅销。

从2015年春天的三星堆开始,这列高铁,在诗歌中驶到了2016年秋天的峨眉山。四川诗人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在貌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开创着诗歌发展和诗歌活动的先河。这方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诗歌第三代,都有着无数的例证。《火车诗刊—最美蜀道•成绵乐高铁诗歌旅游地图》便是从春天开花,到了秋天结的果。这里面,倾注了王波大量的心血。但凡热心公益的人,除了益他,更重要的是益已,其行为本是一种修为,一种历练,其成就感远远大于行动本身。投身于诗歌的公益活动,也让王波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王波的诗歌创作有了较大的提高。

声音绵长,刺破墙壁,枝条,莴苣,芫荽

飞鸟的翅膀,电线杆的耳朵

“李——三——哥”,“李——三——哥”……

七十四岁老汉,田野,竹林,坡地

风接力,水承载,石头侧目

荠菜上的露珠凝聚,白色大肥虫蠕动

空气传媒,村落与村落,炊烟连接炊烟

隔离屏膜,狙击电波,吼叫

肺泡激活,翻开《本草纲目》,老树复长芽苞

——《李——三——哥》

生活在都江堰乡下的诗人王波,不可避免地要写到田野,写到莴苣,芫荽,荠菜,写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本草纲目》,因为生活既有概要,又有细则。不同的是生活本身在不停的变化。老树复长芽苞,本不是稀奇事,重要的是七十四岁的李三哥不仅要面对记忆和现实中共存的竹林,坡地,更要面对一步步进入视线的电线杆耳朵,屏膜,电波。把李三哥用激活的肺泡拉长成李——三——哥,这中间,需要风接力,水承载,石头侧目,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长长的喊声中看到了从农耕进入工业化的一位老人和我们这个正在经历的社会。

油菜花很小,小得

只能容纳下一只蜜蜂

蜜蜂很小,小得

如我个儿矮小的哥哥

蜜蜂在油菜花身体里的舞蹈

让我想到了

夜色里敲门的哥哥

         ——《我的哥哥》

从被阳光眷顾的油菜花丛中的飞翔,到苍茫夜色中那么细微的敲门声,从油菜花只容得下一只蜜蜂的小,到巨大夜色背景下轻轻敲门的矮小的哥哥的小,唯有诗歌才能如此简约地抵达我们想要倾诉的高度。王波在整个诗集的第二辑中写到了医院,病痛,阴影,拯救,对抗,还有倒春寒。“春天还在滋长,一些凉却不愿退缩/比如床单,在油菜花歌声嘹亮之时/还在练习抽搐”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一些凉,一些一生都不会退缩的凉,寒冷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比如死亡。幸好,有诗歌。它不仅能让我们说出,而且还能给安慰我们。

城市的灯光比不过萤火虫高举的白炽灯泡

折射而来,伸手一抓

攥住一大把孤独,一根白发

飘落在地上,某个县城正在拆下一堆汽车部件

——《我在天府广场守着满眼的灯光》

那些在乡下长大的人,谁的心中没有相伴童年的萤火虫。这萤火虫俨然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并且,不仅仅是最早的诗和远方。时至今日,工业化已成不可阻挡的必然,可不管它走得多快,还是会给我们留下童年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甚至强大到终还是让城市的灯光比不过萤火虫高举的白炽的灯泡。即便是那光已经从幼年的单纯成为老迈的孤独与白发。从省会成都的中心天府广场,到某个县城,从城市不眠的灯光,到儿时的萤火虫,一根白发无声地飘落在地上,微不足道,像是那个县城正在拆下的一堆汽车部件。这个县城也许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萤火虫,是长不大的诗和远方。当然,还有无法回避的失落,以及比城市的灯光还硕大的孤独,和小县城里拆了一地的生活。

从五年前看到王波的第一部诗集《心语》到这本《奔跑的蚂蚁》,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对指诗歌创作的技艺,还有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本身的认识。我始终认为功夫在诗外,这诗外就是生活本身。只有明白了向生活学习,我们才会更进一步地接近诗歌。王波正是这样不停地努力着,也正是这种不停地努力,和对诗歌的崇敬,让她有了这些进步。

是的,因为诗歌,我们都是在汉语中、在诗歌中奔跑的蚂蚁。我们看见了王波的奔跑,同时,我们也相信她会越跑越快,就如我们相信诗歌一样。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编辑 | 段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