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开幕。大会提出,未来五年,四川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扎实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实施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作用,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近年来,成都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过去五年,城市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16个。
过去五年,城市创新动能澎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21家,占全省76.32%;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4家,总数居中西部城市第1、全国第6。
过去五年,城市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在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排名中,成都排名升至全球第39位……
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成都正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天府实验室“组团出道”
聚力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
在四川,要找一个高知识密度的区域,那一定要去西部(成都)科学城。
过去五年,一个个战略科技平台,在成都兴隆湖畔比邻而居、拔节成长:西部(成都)科学城挂牌,天府实验室“组团出道”……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支持成渝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重要承载地。自2021年6月正式挂牌以来,西部(成都)科学城已逐步成形起势——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都超算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近几年里,兴隆湖畔已经聚集了大批科技“国之重器”。
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成都正全面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加快建设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天府绛溪实验室 效果图
今年,成都将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顶层设计,配合科技部制定国家层面的《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编制出台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体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和专项支持政策等文件。同时,依托成都科学城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推动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两个大科学装置年内开工。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项目都是获批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川版“国之重器”,奔涌着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
在兴隆湖畔,去年5月揭牌、12月开工建设的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也迎来新进展:力争年底建成投用一期项目,项目将汇集各方资源力量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铁路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发展。
此外,今年,成都还将推动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同时,加快组建运行绛溪、锦城两个天府实验室。
从0到1,从无到有,众多顶尖科技平台、科技企业加速入驻,科技创新的洪流,将自此涌出。
▲成都超算中心
构筑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西南最大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地成都
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布局以来,四川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短板,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切实加强在体制机制、政策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改革创新和制度创新,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凸显,产业数字化融合逐步提速,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初见成效,数字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为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构筑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成都已迈入新阶段。
本月,“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样板工程、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线。
上线后,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利用率预计将大于90%,实现上线即饱和运营。同时,成都智算中心将结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成都的落地,以及“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举措,承接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产业孵化和科研创新,在智慧城市、交通、医疗、遥感、金融等领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标杆,服务千行百业,助力智慧蓉城建设。
▲成都智算中心一期项目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智算中心还将与业已建成投运的成都超算中心一道,构建形成以多样性算力基础设施为基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驱动。
成都超算中心2020年9月正式建成投运,最高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算力进入全球前十。
除了服务于传统科学计算、工程计算,自投运以来,成都超算中心还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构建城市发展新生态。
截至目前,成都超算中心已为来自重庆、西安、上海、广州等35个城市680余个用户提供超算服务,部署学科计算软件200余个,完成量子生物信息系统等12个超大体系课题项目,服务涵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30余个领域。
从项目到城市,作为目前西部唯一一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都正以需求催化场景,以场景提升能力,以能力壮大企业,以产业发展启发改革方向,以改革举措增强发展动力,高标准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放到更大的视野来看,已全面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正在改变数字时代经济新版图。根据规划,在8个枢纽中,身处西部的成渝枢纽规划设立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和重庆数据中心集群,是唯一一个既有东部枢纽功能,又要承接长三角枢纽数据的后台加工等业务的枢纽。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数据存储、计算等需求,将进一步带动成都数字经济产业上下游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此外,通过算力枢纽和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也将延展东部发展空间,助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成都
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
立足新起点,成都迈向新征程
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新征程上,成都如何发力?
日前,《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系统谋划了成都科技创新未来五年的发展。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
《规划》首次提出创新空间布局,即立足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成都将联动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主干带动、干支联动、成渝互动,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构建区域联动协作、优势充分发挥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西部(成都)科学城
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规划》提出,围绕重大战略领域方向,以城市新区为重点承载,成都将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高品质建设科创空间,整合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发挥在蓉高校院所、创新团队重要作用,打造“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1到N”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一体贯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成都将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造标志性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其中,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成都将在“无人区”中育新机,分层次分阶段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包括新一代信息、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先进能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此外,成都还将从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发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新的时代方位,标注新的历史坐标。在新的百年历史坐标体系中,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已向着新的赶考之路再出发,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创新答卷。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