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2015年,眉山三苏祠内,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披风榭旁,白蚁专家挖出一个直径70厘米的蚁巢,一只长约7厘米的“蚁后”被成功活捉。
“又挖出活的蚁王和蚁后啦!”七年之后,三苏祠内,又传出了这一消息。
5月10日下午5点,在三苏祠苏东坡盘陀坐像的背后小斜坡边,白蚁防治研究所的邱明辉等人躬身浅探,铁锹移出,一坨褐色,大如石块的“老巢”核心部位被掏出,一条长约3厘米的蚁后和褐黄色的蚁王被活捉。
“总算是逮住了,真怕它转移了‘阵地’。”邱明辉介绍说,“这只蚁后生存了5年以上,随着它的年龄增长,繁殖能力还会更强。”
被活捉的“蚁王蚁后”(小的为蚁王,大白色为蚁后)
30米高的香樟树下
蚁王蚁后被“活捉”
从洞口向上望去,是一株约30米高的香樟树,白蚁们几乎把斜坡这一角啃噬得千疮百孔。“这些小东西还真会选住处,这里背阴,泥土松软湿润,加上草木繁茂,发现他们还真是不容易。”邱明辉说。
“今天下午,我就发现这边草丛有白蚁活动的痕迹。慢慢挖过来,你看这如宫殿般的蚁穴。”邱明辉一侧身,洞口处,密密麻麻的白蚁幼虫真是“乱了方寸”。
很快,蚁王、蚁后的“宫殿”显现了出来。邱明辉介绍,这个形如蜂窝的蚁巢直径约30厘米,属于中型巢,由大量木质成分铸就,里面大约住有10万只白蚁。
“白蚁很狡猾,一有风吹草动,蚁王、蚁后便会转移进地道,很不容易找到。”一边用小铁棍敲打松土,一边徒手一块一块掰掉蚁穴,邱明辉的挖掘堪比考古现场。
成片兵蚁守卫着“宫殿”
挖出的部分蚁巢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宫殿”中,蚁王、蚁后住在最核心的“主巢”区域,外有层层“兵蚁”坚守阵地。第一个30分钟过去了,邱明辉和同事掰下了二十多个小疙瘩,上面爬满了白蚁。第二个30分钟又过去了,只见邱明辉右手直捣主巢,挖出一看,里面却只剩一团淡黄色的白蚁卵。
“这是逃跑了啊!”邱明辉擦擦额头的细汗,叹了口气,说道:“再往里挖,就是树根了,今天看来是挖不到了。”嘴上说着要放弃的邱明辉,手却一直未停下来。
正当大家准备放弃,明日再战之时。“发现了,发现了……”邱明辉激动地叫出声。躬身浅探,铁锹移出,一坨褐色,大如石块的“老巢”核心部位被掏出。一条长约3厘米的蚁后和褐黄色的蚁王被活捉。
“总算是逮住了,真怕它转移了‘阵地’。”邱明辉介绍说,“这只蚁后生存了5年以上,随着它的年龄增长,繁殖能力还要更强。”
蚁王蚁后双双被擒
专业防治15年
“人蚁大战”效果显著
“活捉了蚁王蚁后,接下来就是消杀洞穴。”邱师傅和他的同事用诱杀包和药物对洞穴进行消杀,回填。“这些白蚁小兵兵,在药物的作用下,会中毒,然后相互传染,最终灭治。这个洞穴的灭蚁告一段落。”邱明辉介绍说。
其实,说起白蚁防治,三苏祠从未放松。
三苏祠园林管理部部长林小平介绍,三苏祠历史悠久,园内有16处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还有54株上古树名木及其他众多树种。因此,一直以来,三苏祠便饱受白蚁的困扰,文物保护工作形势也十分严峻。
“最早我们就喷药,但根本防不住,也没想到还有巢穴。”林小平说,直到2007年,经过四川省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的推荐,三苏祠从湖北请来了治蚁专家,专业治蚁。专家表示:“找到他们的巢穴,连锅端”。
三苏祠每年都会邀请专业的治蚁人员前来治蚁,白蚁窝的数量明显减少。“最早有几十窝甚至上百窝,现在一年能有3、4窝都算多了。”林小平说。
邱明辉正在用工具一点一点拨弄蚁巢
翻开历年来三苏祠白蚁整治工程报告,俨然一部浩浩荡荡的“战蚁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三苏祠的白蚁防治工作还会继续。”林小平说,“设置诱杀坑、投放诱杀包、物理消杀……我们也希望能最大限度的灭治白蚁,保护古木。”
“不仅是白蚁,作为全国重点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从来不敢放松。”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说:“木结构是东方建筑的代表,三苏祠是眉山的代表。我们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房顶除草,屋外翻检,刷漆补漏,文物的保护重在日常,在点滴之处。作为三苏祠的守护者,我们定会用尽所能最大限度的保护馆中文物,当好苏祠守门人。”
李鹊会 叶妍洁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图据叶妍洁
编辑 王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