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消费信心和出游信心,是对行业更可持续的“纾困”。
端午小长假,是跨省游“熔断”新规调整后的首个节假日。5月31日,文旅部印发《关于加强疫情防控 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将跨省游“熔断”范围从原先的省级调整到了县级。实施更加科学精准的旅游“熔断”,兼顾疫情防控与旅游业恢复,也是稳定经济大盘、纾困困难行业“组合拳”的重要部分。
文旅部在今年端午出行提示上,没有像以往一样强调“非必要不出行”,而是强调“出游前应关注疫情动态和中高风险地区变化情况,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但相应之下,多地仍然强调“非必要不出省”。
据媒体统计,5月30日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均在北京、上海、河北,其他省份基本具备了端午期间恢复跨省游的条件。但截至5月31日,宣布跨省游接待的省份仅有10多个。文旅部刚出炉的2022年端午节旅游统计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961.0万人次,同比下降10.7%,国内旅游收入258.2亿元,同比下降12.2%。“熔断”新规效果还未充分释放,原因在于政策施效需要时间,更在于仍有多重门槛需要跨越。暑假将至,文旅业利用好黄金假期时间已很紧迫。
首要便是“政令”统一问题。
经梳理发现,端午小长假多地倡导就地过节,如西安倡导“非必要不离市、非必要不出省”、上海要求“非必要不离沪”、天津也提倡“非必要不离津”等等。
关于人员流入,各地门槛不一。河南的端午节出行,省外入豫即赋黄码,三天两检后转为绿码,而端午小假期也就短短三天。去武汉除了提供48小时内核酸证明,还需严格做到“三天两检”。而甘肃定西市相关人员则告诉人民日报:“凡是从省外低风险地区回来的都是实行‘3+2’的管理政策,也就是3天自费集中隔离加2次核酸检测,甘肃省也是这个政策。”
可见,跨省游能否真正“游”起来,关键还得看地方政策。不增加低风险地区人员出行难度,让政令尽量在地方层面统一,才是跨省游复苏的关键。避免各吹各调,才能奏出和谐动听的“协奏曲”。
疫情防控与行业纾困一体两面,考验各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能力。要想平衡好,需要地方政府根据阶段性主要矛盾“因时而变”。眼下,全国疫情总体趋于平稳,“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解难”就是主要矛盾。继续为低风险区域人员正常流动设限,就是为旅游业与餐饮业、零售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等“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纾困设限。这些行业的复苏,高度依靠人的流动,没有流动便难言发展。
其次是出行审批问题。
在操作层面,“非必要不出省”语境下,部分行业、单位、学校等实行出行审批制。一些单位出于某些考虑“审而不批”,甚至连因公出差、正常年休等也需调整或搁置。跨省游“熔断”新规推出之后,类似做法需要相应地改变。比如,跨省出行以报备制代替审批制就有必要。
疫情以来,一些地方对学生群体严格管控,通过管住学生来约束家长。改变这种惯性管理思维,下一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旅游主管部门达成一致,在无社会面疫情下,有序开展亲子游、研学游等。目前已有地方着手改变。如浙江发出通知明确,在省内无社会面本土疫情时,中小学生跨设区市出行可不再进行报备,跨省出行仍实行报备制,但不得以审批制代替报备制,无正当理由不得限制中小学生出行。考虑到暑期将至,如果能及时从政策端予以修正,将是暑期游市场的一大利好。
此外,还涉及信心重建问题。端午小长假,为了促进文旅消费,多省推出了发放文化旅游消费券、景区门票减免等优惠措施招揽游客。这些举措可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但仍不足以重建人们对跨省出游的信心。
相比门票、经济等刺激办法,信心之于文旅业更为珍贵。一份来自某上海咨询机构的《上海居民出游意愿调查报告》表明,在未制定出行计划的人群中,有47.8%的受访者表示,防疫政策是他们未制定出行计划的原因。目前,多省提出了提振旅游业信心的方案,甚至提出了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的发展目标。2021年全国旅游人次32亿,2019年为60亿人次。文旅业复苏需要迈过信心关——重建消费者出游信心、从业者从业信心。作为旅行者,盼望疫情防控更精准,政策预期更明确,让出行更顺畅,旅行体验更棒。
提升消费信心和出游信心,是对行业更可持续的“纾困”。迈过这一关,有助于文旅业破除坚冰,再度启航。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