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6月12日
卷合笔落,如利剑回鞘。6月7日至8日,又一年高考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至此,寒窗数十载的青年学子,即将离开家乡,踏上逐梦人生的新征程。
下一站,将是哪座城市?选择一座城市,无异于选择一条赛道。城市发展的能级和环境,决定了能给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提供多大的舞台。数据统计,大学生最多的6座内地城市分别是: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北京,6城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百万。
这其中,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的成都和重庆,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共同构成了人才向西而行的“西引力”。
学在成都,留在成都。本周,从天府实验室释放170余个岗位面向全球揭岗挂帅,到2300余家用人单位在网络招聘会上吹响集结号,2022“蓉漂人才日”系列活动,将礼遇人才、成就人才的城市文化推向高潮。
若问蓉漂为何选择成都?
“更好的成都,成就更好的你”,对于587万蓉漂人才而言,这句口号里饱含着故事和情感。
人才从何来?
高考后,一组“我在成都等你”的海报刷爆了朋友圈。青春洋溢的学长学姐,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知名学府的校园内,向准大学生们抛来“橄榄枝”。
正如机场、海港之于客运货运的重要性,大学是城市名副其实的“人才港口”。
今年2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名单包含了147所高校,其中四川省内共有8所入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均位于成都,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均在成都分设校区。
无论是一流的学校还是一流的学科,在成都都能找到承托梦想的载体。
▲6月8日高考结束,成都七中(林荫校区)考点 王效 摄
求学来成都,自古如此。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成都自古就是人才辈出、人才荟萃之地,文翁兴学化蜀、李冰治水安民、扬雄学甲天下、杜甫卜居寄情,历来素有“蜀中自古多才俊”的美誉,城市文化向来敬贤礼士、重教育才。一部成都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与人才相生相长、共兴共荣的奋斗进步史。
就业来成都,也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据统计,2019-2021年,成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97.2万人增至110.2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四。对在蓉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并调查研究发现,65.82%的大学生愿意留蓉工作。根据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成都位居全国毕业生首选城市第四位。
“一个新的特点是,成都对一线城市和地区的青年吸引力在增强,”共青团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北京、上海、广东来蓉落户青年人数排名分别为第6位、第18位、第4位。
截至今年年初,成都人才总量达587.58万,其中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成都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人才为何来?
他们来自江河湖海,却囿于雪山、绿荫和爱。于城市相聚,他们共享同一个平凡又荣耀的名字——“蓉漂”。
蓉漂为何而来?不妨从近期的两张名单看起。
6月1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在纳入榜单评估的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成都名列15座新一线城市排行榜首位。成都的城市发展能级和潜力可见一斑。
近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外公布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其中,试点城市(含直辖市的市辖区)45个、试点县域99个,成都榜上有名。
肩负试点任务,成都要探索的是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由此可见,成都对于青年的“偏爱”和为青年创新创造所提供的舞台。
人才何来?根在产业。近年来,成都以建圈强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诸多产业链条的延链、补链、强链已有成效,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大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完整的产业链除了科技含量较高,能够提供更多价值较高的岗位,还有一个特点是产业链足够长,对劳动人口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足够强大。
“十三五”以来,成都累计吸引落户青年人才超过60万人,集聚市级以上重大人才计划专家4435人,他们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蓉漂”落地生根、创新创业。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成都高新区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得激励。
对于成都的创新土壤,斑驳云平台资深产品经理郭昌昇深有感触。2016年年底,在外完成学业后,郭昌昇选择在成都创业。“之所以选择成都,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成都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他举例,其公司是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以往很难从银行获得支持,但在成都,有各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在这里打拼,会让人感到快乐。比如,加班后,和项目组的几个小伙伴钻进一家火锅店,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大口吃下涮好的肉和菜,那一刻,心和胃都是无比满足的。”在“蓉漂”赵嘉琪眼中,成都不会让人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因为城市安逸、舒适的特质,让奋斗者更懂生活的意义。
人才向何方?
6月12日,2022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在蓉举行,现场发布成都创建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创新措施。
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彼时,成都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人才安居工程”“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等举措,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来蓉发展。
三年后,成都人才政策升级,先后推出“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打造成都特色专业群”“支持高能级平台向社会开放”等举措,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筑牢战略人才力量。
而如今,随着创新措施的发布,成都的人才政策步入智慧化的新阶段,将着力解决人才政策“谁能办”“怎么办”“找谁办”问题,真正推动从“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向优平台营生态的平台迭代升级,将让‘成都需要的人才’与‘人才需要的成都’相互吻合,精准适配,同频共振。”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6月12日,2022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现场
当天,天府实验室“揭岗挂帅”榜单释放176个岗位,面向全球招募天府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一人一策”给予稳定支持。据悉,接下来四川还将出台天府实验室专项支持政策,探索新型实验室建设模式,包括充分赋予实验室运行管理自主权,赋予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科研团队组建权等等。让科学家说了算,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
“让人才感到幸福的秘诀——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其长感慨说,“成都的人才政策和服务全国少有。”
这位农业领域学术带头人,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植物“光配方”思想,突破植物工厂核心技术,还革新温室技术造福农民。如今,他扎根成都,开拓都市农业新领域。“公园城市必将是一个循环、低碳、节能的城市形态。未来,成都必将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创新样板。”
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成都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造潜能。成都将致力于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聚焦城市战略引育人才,创造发展机会成就人才,厚植创新氛围礼遇人才,优化政策环境服务人才,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加快汇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成都,未来将是全国创新基地皇冠上璀璨的明珠。”联合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任福继道出对成都的期待。
有山水之幽,有人文之胜,
有安闲之享,有新潮之风,亦不乏创享之乐。
更好的成都,成就更好的你。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