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硬件比较完善了,但软件服务上有没有考虑特殊群体的乘车需求?
菜市已经整齐干净了,但食品安全共治的理念有没有深入人心?
院落公共文化丰富了,和谐诚信友善的文明素养有没有更丰盈?
在成都,诸如此类看得见的督促与行动,正在细节中提升城市文明的水位,于无声处推进文明典范的塑造。以“片区拉练会”访察文明事,以“茶馆大家谈”聚合文明场,无论半月一次,或是一期一议,始终聚焦解决民生“痛点”,疏通发展“堵点”,破解治理“难点”,落脚“市民生活更美好”。
↑“文明茶馆大家谈”现场。图据红星新闻网
文明,一直是城市的梦想与追求。理想城市,踏着文明的脚步徐徐走来。历史上的成都,从耳熟能详的都江堰、金沙遗址、宝墩遗址到流连于此的文人墨客、诞生于此的诗词歌赋,更有孕育于这方土地的达观精神。作为“南丝绸之路”起始地,闻名遐迩的蜀锦蜀绣,茶马古道上的茶叶丝绸,把成都文明带向了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又接纳从异域赶来的马可波罗写下“水城”篇章,让成都符号纵横几千里流传几千年。物品流动,文化沟通,人员来往,讲述历史的辉煌。岁月流转千年,城池几经更迭,巴蜀文明印记始终沿袭。
时间行进到新千年,文明的因子持续蓬勃。彼时的成都,在与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后奋起直追,于2009年捧回“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这一捧,既是第一次,也是第一名。这座城市多项指标名列榜首,对城市环境和安全因素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群众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9%以上……此后,创建文明城市成为一种习惯,刻印在心,外化于行,恒久的坚持让成都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
进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文明城市走向“典范”阶段。去年,中央文明委决定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周期中,选取部分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全国文明城市,先行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成都正是试点城市之一。
从“文明”到“典范”,两字之增,进阶在哪?一言蔽之,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具示范性与引领性。
从显性的指标看,“文明典范”是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比如,强化精神文明层面的指标要求和测评权重,内容占比从29%提高到了40%;比如突出群众主体,群众参与率由高于95%提升到高于98%,满意度由高于85%提升到要高于95%;比如着眼城市综合实力,新增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等……
从隐性的内蕴看,“文明典范”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格局。它指向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映照,也是“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的回声。
从行动的逻辑看,“文明典范”是强作风、强服务、强落实。曾经,城市管理的一个原则是“严管重罚”,以加大惩罚力度减少不文明行为,立足一个“管”字;如今,“严管重罚”的理念逐渐被“精细治理”替代,立足一个“治”字。已经举办五场的“文明茶馆大家谈”、火热征集的“市民观察员”,细细密密,不外乎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由此可见,“典范”二字的深意,既在看得见的指标,更在看不见的指标。它以人为尺度,既关乎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关乎精神文明的协调;既在意城市文明的高度,也在意人民文明的程度。
秉承全国文明城市“五次蝉联”的基因,成都开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新征程,相继召开的省、市党代会,均为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写下重重一笔。以思想政治引领、培塑文明素养、提质幸福成都、提升城市治理、浸润天府文化、提升功能品质的“六大行动”,建设以信仰、首善、幸福、善治、魅力、共享为关键词的“六个之城”,归根结底,就是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盘棋”推进;一语概之,就是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踏上“游无穷者”的征途,抵达更宏大、更高远的典范之境。
人民对文明的追求没有终点,城市的进阶就没有终点。在文明城市新的“水位”上,期待一个更“典范”的蓉城。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