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发布的周报,中国已发现首例由境外输入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A.5(下文简称BA.5)的感染者。
该感染者于4月25日从乌干达出发,先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与韩国首尔转机,于4月27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确诊后转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并于5月12日康复出院。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发布的多份周报,奥密克戎倍受全球关注的BA.2.12.1、BA.4和BA.5三个亚型变异株都已出现在我国的境外输入病例身上。
而在6月2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网传上海浦东新区发现奥密克戎的新变种一事,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回应称,上海本轮本土疫情阳性感染者的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主要为奥密克戎BA.2和BA.2.2变异株。对于本次浦东新区的阳性感染者,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开展基因测序工作。
初步研究表明,奥密克戎这三个亚型变异株不仅更具传染性,而且进化出了更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顶级期刊《科学》则把三个亚型称为“免疫逃逸大师”。这意味着,感染了奥密克戎BA.1和BA.2后,仍有可能再感染奥密克戎BA.2.12.1、BA.4和BA.5。世卫组织曾在疫情周报中表示,奥密克戎的基因多样化表明病毒持续面临自然选择压力,企图适应其宿主和环境。
在全球,这些亚型已在部分地区造成新一波疫情。而这可能是第三波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了。此前,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分别由奥密克戎BA.1和BA.2亚型引发的两波高峰。
而在之前引发感染高峰的阿尔法、德尔塔等变异株中,从未有如此多的亚型受到关注。它们包括奥密克戎本身,都是独立进化而来的,与前一个流行的变异株没有直接继承关系,都是“远亲”。那么,以后流行的新变异株/亚型都会继续是奥密克戎的“子孙”了吗?这个家族与此前的变异株如此不一样,奥密克戎是否构成一个新病毒?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因此在传播过程当中也更为隐匿。
顶级期刊《自然》《科学》对三个新亚型的新闻报道分别关注了这两个话题。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出,病毒变异再怎么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奥密克戎致病性已相对降低,即使病毒以现在的速率变异下去,基于原始株的疫苗应对重症和死亡还是有效的。
▲新冠病毒变异谱系 图据《自然》
病毒反复变异后,奥密克戎会是终极版本吗?
顶级期刊《自然》的一篇新闻报道认为,这些新亚型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的爆发进入可预测的模式——新的免疫逃逸突变株会定期从流行毒株中分化出来,造成周期性的新一波流行,就像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一样,比如流感。
根据《自然》杂志的报道,南非病毒学家Tulio de Oliveira表示,这是病毒进化模式首次出现改变的迹象,而不是像前两年那样“凭空出现”。南非免疫学家John Moore也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但美国病毒进化生物学家Jesse Bloom态度比较谨慎:“这是短期内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尚不能用来推断普遍模式。”
许多科学家强调,新冠病毒未来流行株的变异仍有巨大不确定性。美国进化病毒专家Trevor Bedford认为,接下来12个月最可能的情况是,像流感的抗原漂移一样,奥密克戎内部继续逐步进化出更强的原生传播能力和对奥密克戎自身的免疫逃逸。由于抗原漂移、免疫力衰退加上季节性变化,这种情况会造成相对小一些的流行。
也就是说,奥密克戎的微小突变的亚型逐渐一种取代一种,形成一波波小的感染高峰。
抗原漂变是指基因微小的点突变逐渐累积,导致表面抗原改变。流感病毒的抗原漂变一般可致中小程度的流行,是流感季节性流行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群每年需要接种新流感疫苗的重要原因。
伦敦大学学院(UCL)临床运筹学部门负责人Christina Pagel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预测,在新的大变异株出现之前,有可能会每4-6个月迎来一波奥密克戎感染潮。
对于奥密克戎有没有可能是流行毒株的终极版本的问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有一定道理。但对于病毒变异已经趋近饱和的观点,他表示这只是一种推测,现在没有证据,要证明的话需要等到大流行结束以后,过了5年、10年再回顾。
病毒学家常荣山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则明确表示,奥密克戎取得了巨大的进化优势,它偏离原来的进化速率主轴已经比较远了,所以未来2-5年流行的新变异株/亚型大概率是在奥密克戎内部基因重组产生,出现其他新变异株的可能性不太大。常荣山称其为“奥密克戎-奥密克戎重组体”。
▲奥密克戎偏离原来的进化速率主轴较远
对于变异趋势,常荣山认为,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强,目前已经快接近天花板了。今年下半年,有更强传播力的新变异株/亚型出现的可能性有7成左右。
金冬雁也表示,传播性不会无限提高,会有天花板。目前已知传染性最强的麻疹的R0为15-18。同时,以后的流行毒株只会越变越弱。
金冬雁强调,不需要过于担心病毒变异,再怎么变它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奥密克戎致病性已经相对降低,即使病毒以现在的速率变异下去,基于原始株的疫苗应对重症和死亡还是有效的。
奥密克戎应定义为新病毒吗?
顶级期刊《科学》的一则新闻报道探讨奥密克戎新亚型时,接受采访的国际知名新发传染病和冠状病毒专家王林发认为,应把奥密克戎定义为SARS-3(注:新冠病毒的学名为SARS-CoV-2),引起关注。
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研究和抗病毒新药、疫苗研发的王宇歌博士也曾撰文表示,虽然从基因序列来看,目前世卫组织界定的5种VOC突变株都是新冠病毒B.1谱系,但从血清学角度考虑,奥密克戎和其他新冠病毒完全不同,已经是一种全新病毒了。因为它的病毒特性,尤其是决定其感染和传播能力的S蛋白特征、血清学特征及免疫逃逸、传播能力、致病性、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已经和两年前的原始野生株完全不同了。
首先,新冠病毒Omicron BA.2的基本传染数R0达到了9左右,而原始新冠病毒R0在2-3左右。R0即从未出现过这种疾病的人群当中一个人传给几个人。其次,奥密克戎致病性降低,引起的主要是无症状感染;在有症状感染中,奥密克戎主要引起上呼吸道症状。王宇歌认为,这说明奥密克戎株和原始株引起的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王宇歌在文章中表示,奥密克戎株与原始株新冠病毒的血清学差异,甚至大于穿山甲冠状病毒和原始株新冠病毒的血清学差异。奥密克戎株相较于原始株,相当于发生了抗原漂移的两种不同血清型的流感病毒。
但不少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伦敦大学学院(UCL)遗传学研究所主任Francois Balloux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明确提出,奥密克戎不是一个区别于新冠病毒的新病毒,但其是否是一个独立的血清型是值得讨论的。
而王林发回复红星新闻记者时表示,《科学》报道的说法并不严谨,他的原表述是奥密克戎表现得像一种新的血清型,可以被认为是血清型-3。
《科学》高级记者Jon Cohen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评论称,基于血清型而不是基因型对新冠病毒分类,有不一样的意义。
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科学家今年2月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探讨了血清型分类。该文章指出,血清型分类在冠状病毒中并不罕见,猫科冠状病毒就有两个血清型。奥密克戎的病理、基因、结构和抗原性特征都使其明显区别于之前的毒株。文章建议,把原始毒株和之前的变异株归类为血清型1,把奥密克戎家族归类为血清型2。
▲新冠病毒进化树 《自然》子刊评论文章提出,把原始毒株和之前的变异株归类为血清型1,把奥密克戎家族归类为血清型2
常荣山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出,这样的分型有一定道理,但现有进化程度还没有达到。只有发生完全的免疫逃逸,抗体交叉中和为零,才能说产生新的血清型,这可能要到明年。
但是,金冬雁并不认同这样的分型。他理解其出发点,但认为这不会得到大多数冠状病毒学者的支持。
“血清型永远都是一种分型方法。在分子病毒学时代之前,血清型分型是主流,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即是如此,但是分子病毒学时代后,都是按照基因序列分类的。一般来说序列和病毒的特性,包括血清型都是吻合的。奥密克戎株与原始株的基因序列还是非常相像的。”
金冬雁甚至认为,即使是血清型和各种表现上,奥密克戎株与原始株的差异也并没有那么大。
上述《自然》子刊评论文章也指出,血清型分型有助于更好理解差异和解决诊断、治疗和疫苗接种中遇到的问题。检测、抗体药物和疫苗研发策略可能需要调整。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也表示,目前国内已开展奥密克戎株疫苗的研究,是期望未来在应对新冠病毒的过程中能够增加一个手段。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但确定其研究结果还需要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实习生 刘锦宜 北京报道
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