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聚焦促消费提出5方面20条政策举措。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5月31日,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式印发,6方面33项举措,同样涉及到了稳投资促消费,提出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要求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鼓励实施城区、郊区指标差异化政策。加快出台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的政策文件。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也加紧了消费券的发放。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目前的消费状况?消费券的发放能起到什么作用?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
扩大投资和拉动消费有何关系?
消费提升需求上升,基建投资弥补民间消费不足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近期宏观政策的意图很明显,既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又注重消费恢复,释放消费潜力。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9929亿元,同比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213亿元,增长0.4%。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124880亿元,同比增长0.4%;餐饮收入13262亿元,下降5.1%。
在这场发布会上,付凌晖回答了红星新闻记者关于当前消费状况的提问。他表示,4月份受到疫情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出现下降,但总的看,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消费持续增长的趋势。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中国总体上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特点是明显的。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以来,消费在逐步恢复。当前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短期内的疫情冲击改变不了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
同时他也谈到,今年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通过投资稳定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补齐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都是需要加大投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明显,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持续壮大,推动新动能成长,提高经济效率,也要加大投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也需要加大投资,特别是加大研发投入。他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挥好投资关键性作用,不仅有利于短期稳定经济增长、保障民生,而且有利于调整未来供给结构,提升结构质量,改善经济发展效益,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那么,如何认识扩大投资和内需的关系?苏剑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内需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如果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不够,政府就扩大自己的需求。政府通过基建投资弥补民间消费和投资不足,替代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姚洋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则谈到,我国一直存在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认为哪怕是要搞需求,也得搞基建,这是一个主导性的思想,大家觉得弄消费把钱给浪费掉了,还容易养懒人。但实际上,消费上去了、需求也上去了。
对于今年3月以后出现的社会消费品总额由正转负的表现,苏剑认为,主要是疫情在多地扩散,对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产生了影响,也给物流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者消费需求都受到了较大影响。疫情也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带来的阻碍。
对于居民的消费心理而言,苏剑认为,疫情持续影响了消费者预期,造成消费者消费意愿可能降低,这一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后期随着疫情形势好转,有望恢复。
如何促消费?
建议消费券更精准地发给受疫情冲击群体
今年以来,消费券已成为各地常用的促消费举措。据媒体统计,今年前4个月,浙江、陕西、江西、四川、天津等20个省(区、市)先后发放了总额超过34亿元的消费券,使用范围包括米面粮油及家电、汽车、酒店、旅游等领域,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5月13日,成都发布官微公众号消息,为有效应对疫情对商贸服务业的冲击影响,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助企30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其中包括将联合区(市)县政府、金融机构、商贸平台企业,分两批次发放约6亿元的“成都520”消费券,鼓励零售、餐饮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让利促销。
▲参与消费券活动的成都部分餐饮企业
与此同时,据中国发展网报道,今年“6.18”期间,位于深圳、太原、中山等城市的消费者,在京东APP首页可领取对应城市的消费券。以深圳为例,深圳消费券即日起至6月20日,每天10点开始发放,可领满5000-600元、满3000-400元、满1000-200元、满500-150元、满300-100元等优惠券。太原的消费者则可领取满4000-400元、满2000-200元、满1000-100元、满300-30元消费券。中山的消费者,至高能省800元,消费券仅限当天有效。
对于各地发放消费券的情况,苏剑表示,消费券发放给谁很重要。他认为,应该将消费券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尤其是疫情中受到影响的群体。同时,也要注意消费券发放的额度,是否足够形成消费。但总体来说,发放消费券会惠及相关人群,也会对消费产生促进作用。
对于,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的消费券,以及车贷补贴、购置税减免。苏剑认为,这对于预期收入下降的普通家庭可能影响有限,而对收入较高的家庭,可能会抓住时机购买汽车。
姚洋则认为,相比于发消费券,直接发放现金作用也许会更大。因为消费者更乐于使用现金,而消费券规定了用途,直接发现金还是表明政府支持消费的态度,更加有利于提升消费信心。把消费端打开,经济才能滚动起来。
未来线上消费潜力如何?
“6.18”或将带动一轮居民消费高峰
对于即将到来的“6.18年中购物日”,苏剑说,从往年的数据来看,“618”购物节极大地带动了居民消费。但是今年一方面疫情还在继续,人们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疫情对预期伤害较为明显。
他认为,交通管制、物流管制放开,近几月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预计逐渐会得到释放。
苏剑认为,总体来说,2022年“6.18”或将带动一轮居民消费高峰,有利于消费潜力的释放。
从正向因素来看,一是疫情防控措施对于居民线下实体店消费,尤其是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譬如北京此前取消堂食、部分大型商场暂停营业等,以线上消费为主的“618”无疑缓解了消费供给短缺的困境。
二是此前部分城市的封控,对居民消费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此轮线上活动优惠力度如果较大,或利于居民通过购物来缓解压抑情绪。
三是物流链消杀防疫措施不断完善,利于保障“618”物流运输。
苏剑还提到,从负向因素来看,国内疫情反复,经济增速趋缓,部分群体的收入下降,因而居民的消费意愿发生变化,一方面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消费意愿变得更加倾向于实际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减少不必要的花费。
苏剑认为,每个人是否愿意消费的社会心理是不同的,疫情过后有人认为需要更节俭,以备不时之需,也有人会希望大力消费,弥补疫情期间高生活品质的缺失。他认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老百姓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消费能力就能回到正常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实习生 刘锦宜 北京报道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