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2022年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名单,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横扫天涯《镜面管理局》等多部作品入选科技创新和科幻主题名单。据悉,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共收到235项有效申报选题。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论证,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办公会审核,确定40项选题入选,其中科技创新和科幻主题作品7部。
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科幻题材网络文学创作也不断生根发芽。其中,四川作家火中物作品《千年回溯》(又名: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曾荣获第31届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
今日(7月6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火中物,探讨关于科幻主题文学的相关内容。
火中物《复活帝国》书封
红星新闻:你在写作前从事的是环保科研工作。从科研到创作,中间经历了什么?
火中物:其实我的科研工作与写作生涯两者间并没有先后关系。我最早开始写作,是在2006年刚进大学的时候,当时是出于兴趣,写来玩,就是单纯释放自己的表达欲望,想写出有趣的故事。后来我自从2009年大学毕业后,曾经中断过几年的写作,全身心投入到环保科研工作中,虽然在科研领域也算小有成就,但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觉得自己其实是个生性跳脱,充满倾述欲和表达欲的人,比起和实验室以及这样那样的数据和设计图打交道,总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讲故事。所以慢慢就坚定了重拾曾经的兴趣,转行从事专业写作的决定。将爱好变成自己的工作,是人生中的莫大幸福。
红星新闻:在创作《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前,你也写过玄幻、仙侠等题材。当时为什么想要转换赛道,创作科幻小说呢?你的科研经历会给自己创作科幻小说,带来什么帮助吗?
火中物:其实除了玄幻与仙侠之外,我还写过都市小说、二次元轻小说,刚开始尝试专业写作时,总想写一些自以为简单的东西,能更轻松地养家糊口,讲讲故事就行了。但我其实一直知道自己能写科幻小说,因为本身从事的也是科研工作。但我又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为在我的眼中,科幻题材和别的题材不同,需要更严谨的思维。之所以最开始不写科幻,既有懒惰的原因,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害怕失败。在尝试转型的过程中,科研经历的确给我创作科幻小说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因为科研本身也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容不得马虎,更需要讲究严密的逻辑,在我后续的创作生涯中,我的写作理念一直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建立在当初从事科研工作时形成的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
红星新闻:《救世主》完结后,你的新书《复活帝国》同样是科幻题材。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什么会选择继续写科幻?你自己曾在感言中说这两本书“一脉相承又截然不同”,这里的传承和差异,分别是什么?
火中物:与建立在21世纪背景基础之上的《救世主》不同,《复活帝国》讲的是更遥远的事,世界观背景也更为宏大,在基础设定上,其实也比《救世主》还要更科幻一些。这是两本书最大的区别。《救世主》的核心讲的是人类在面对不可能击败的强敌时挣扎的过程,《复活帝国》讲的是人类其实已经失败了,被奴役之后的反抗过程。在这两本书中,我都运用了时间循环这个体系内的金手指设定,但故事的背景以及最终的走向,完全不同。
火中物
红星新闻:将科幻与网络文学深度结合到一起,一定能收到中国科幻文学爱好者的认可。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的深度结合,具体是指什么?你如何看待科幻题材网络小说这两年的发展?
火中物:过去的经典科幻小说,除了少部分作品之外,其实大多有一个通病,重理念而不重故事,像科普读物多过像小说。有很多经典的科幻小说,在前中期读起来都是很枯燥乏味的,一定要看到最后了,才能让读者拍案叫绝,大呼原来如此。
我不否认这些经典的水平,但我既是创作者,又是一名阅读者,我同样期待着看到将科幻的特性与有趣的故事结合到一起,更低的阅读门槛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大的愉悦,同时也能像经典科幻那样给读者带来思考的作品。将网络文学的阅读体验和科幻小说的发人深省结合到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深度结合。
希望迟早有一天,中国的科幻题材网络小说能靠着故事的趣味性和本身的内核深度,像《三体》一样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代表之一。
红星新闻:作为一名川籍作家,成都的科幻氛围对你的创作有产生什么影响吗?你对成都成功申办2023世界科幻大会,有什么期待?
火中物:放眼全国,成都的科幻创作氛围应该都算得上是最好的。不仅仅是因为《科幻世界》杂志社在成都,同时成都这边的大学里也有浓厚的科幻创作氛围。譬如我的母校四川大学的科幻社群里就曾走出多位名家。
世界科幻大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都之所以能成功申办世界科幻大会,与这座城市的宽松且充满想象力的氛围不无关系。
这是一次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绝佳契机,也有助于让全球更了解中国,更了解成都,可以让全球其他语言地区的人知道,中国人绝不是死板僵硬的民族,而是包容、富有想象力,更热情好客,同时也对未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民族。
比起欧美以及部分好莱坞大片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科幻,其实中国人青睐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更有现实依据,有助于世界和平,也有助于全人类共同前进,走出地球,让科幻不再科幻,走进现实。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编辑 段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