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专家共话三国文化 川大教授方北辰:三国学术拒绝“戏说”

红星新闻 2022-08-22 13:14
进入
文化快报
阅读更多内容

纪念诸葛亮的祠庙为什么叫武侯祠?刘备的国号为“汉”为何称“蜀”?张飞像的脸为什么是黑的?关羽重82斤的青龙偃月刀究竟是真是假……

围绕三国故事的疑问,在《三国故事真与假——100例》《走进成都武侯祠——100问》《一个成都学者的精彩三国》这三本三国文化精品图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昨(21)日,“三国文化精品图书日文版交流会”顺利召开,中日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共话精彩三国。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表示,三部著作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拒绝哗众取宠的“戏说”。他谈到,三国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最为精彩多姿的时段之一,也是古代中国与古代日本最早产生友好文化关系的时段。

三部著作中,《一个成都学者的精彩三国》,是方北辰多年来已经公开发表论文的精选本,在性质上兼顾了专门性和通俗性,以求雅俗共赏。结合他主编的大众通俗读物《三国故事真与假100例》《走进成都武侯祠100问》这两部书,他表示,学术性和通俗性应当彼此兼顾,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学术是根本,是生命;通俗是枝叶,是活力。

关于三国文化的学术研究,一直被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密切关注。在交流会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务委员、研究员、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会秘书长梅铮铮,一一介绍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特色展陈、遗存调查。

他特别谈到,今年二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诸葛亮殿北壁西次间壁龛木框更换时,周边抹灰层剥落,显现出墙体内被封护碑刻的一角。经专业机构墙体扫描和清理,共发现15块碑石,根据空间位置和碑文内容,判断其分属8通碑刻。

三国文化也对日本学界影响颇深。日本三国志学会评议员、龙谷大学教授竹内真彦表示,自己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三国粉,大学开始研究《三国志》中的人物。在通读《三国演义》之时,他发现关羽的多种称呼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所以至今关注的焦点也围绕人物开展。

“古祠昼暗柏森森,谁唱当年梁父吟……”在活动临近尾声之际,学者、神户大学大学院讲师早川太基用中文现场朗诵了他所作的诗,表达对三国文化的热爱。

他还以古文来说明作诗的背景:“余少嗜三国史,年十八,甫游西蜀,历览武侯祠及墓、剑门关、伯约墓等。后屡入川,缅怀英杰之士,题咏不鲜。今得方教授所编书而读之,称述翔实,博引旁证,诚史家之笔也。遂赋古风一篇。”

成都会场的方北辰立即挥毫《奉和汉诗一首》,回赠早川太基:“时代新书散墨香,一衣带水到邻邦。专家连线开新面,文化交流又一章。”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记者 毛渝川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