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这本沉甸甸的报告是在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
据悉,这本564页,83.6万字的《报告》首批印刷的所有新书,目前都已被迅速订购一空,现正在紧急加印第二批。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孙莉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非常专业的学术类书籍一般印数都不多,他们也没有想到,业界对这本书的反响和阅读渴望会如此强烈。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前后有200多位来自历史、考古、天文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工程从启动到完成报告的20多年里,人类文明不仅跨越了一个世纪,也迈入了新的千年。
在新书发布会上,已85岁高龄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感慨万千,用“酸甜苦辣”来形容这一工程带给大家的历练与感受。
从1996到2022,26年的时间里,专家组成员中已有8位先后离世,多数参与者也早已从各自岗位上退休。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学者,如今也已是鬓角花白的中年专家。
光阴带走了他们的青春,留下了累累硕果和不会停歇的争议。面对诸多质疑和疑问,李伯谦坦言:“争论永远都会存在,甚至会更加激烈,有争议很正常,我相信每一次争论都会推动学科发展,争论不休、前进不止。”
在距今4000多年到3000多年的那段历史中,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得以在那团时间与记载重叠的迷雾中,划下一道道断代的“金线”?
缘起:
埃及卢克索遗址的古史编年带来的思考
中国的古文明与埃及古文明、两河流域古文明、印度古文明等一样,是世界上公认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在这几大古代文明中,尤以中国古文明绵延不断、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然而,遗憾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尚有两千多年没有建立清晰的年代学标尺。在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三代世表》便有世无年,这严重妨碍了后人对中国古文明的深入了解。
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因此,建立夏商周年代学标尺,对古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最早想要这样做的人,2000多年前就尝试过了——西汉著名学者刘歆精通天文与数学,博览皇家典藏书籍,曾试图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他之后的相关研究也从未间断,但没有任何人的成果能够让所有人信服。
出席《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发布会的部分专家
1994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著名科学家宋健访问埃及时,在卢克索遗址看到一份完整的埃及古史编年,从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375年,是第五、第六王朝的赫利波利斯时代,精度已在十年以内;到了第十二王朝,从公元前1991年到公元前1786年,精度为正负6年。
古埃及文明史这一完整的编年数据,引起了宋健的思考:我们能否也建立起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古史编年呢?
1995年,宋健邀请了李学勤、李伯谦等著名考古学者座谈,讨论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可能性。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所能依据的材料情况不一样,因此对其所要达到的目标的精度要求也不一样。
简而言之:越古老遥远的时期,对年代的准确度要求也就相应越低。具体而言,分为四大目标:
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共10个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作为准备,夏商周断代工程特地建立了如“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和“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搜集整理大量的古代文献,进行恒星位置的反推计算等等,再加上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结合。
焦点:
天亮了两次的那天,与武王克商的那年
相对越晚近的年代,所留存至今的考古资料和文献也就越多。虽然西周早期距今也有3000多年,但与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相比,就显得清楚明白了很多。
因此,在上述四大目标里,关于西周列王在位时间的研究,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专家们并非“白手起家”,至少有七个可靠的“支点”可以作为有力参照,它们大多是一件有重要铭文的青铜器,或一个独特的天文现象——这意味着一个相对准确的年份有可能被界定。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支点”,便是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在位初期的“天再旦”天象。
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中有这样一句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其中,“天再旦”就是天亮了两次的奇异天象。
有学者认为,这是日出之际发生的一次日食,所以才会给人们留下“天亮了两次”的反常印象。“郑”当时所在的地方,则应该是西周都城(今西安)附近的华县或凤翔。
日食刻辞牛骨(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专家们为此建立了一套描述日食时造成的天光亮度变化的数学方法,对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40年之间的日食进行全面计算,最后算出: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可以在西周时期的郑地造成天再旦现场,并且是唯一的一次。
无独有偶: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食发生时,新疆北部刚好是天亮之际,日全食发生后天色转黑,几分钟后结束,天色再次放亮。当地的情况与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完全一致,用实际情况印证了“天再旦”为日全食的记录是可信的。
除此之外,另一个堪称“千古谜题”的焦点,则关联着一次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武王克商。在牧野的那个清晨,周武王率领的军队攻入朝歌,纣王焚身自尽,商朝近600年的统治走到尽头。
这段惊心动魄的上古传奇,被明代作家写成一部《封神演义》,让比干、妲己和姜太公等形象深入人心,而故事中前来帮助周武王的神仙们,大多一开口就是“为了姬周八百年天下”(西周和东周加起来延续了近800年)。
然而,对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朝时代,其究竟从哪一年开始,却惊人地“模糊”——2000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形成了40多种结论——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
这令“武王克商”的年份,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古谜题,而“武王克商”的年代恰恰是建立夏商周三代年表的关键节点。
工程将突破的希望转向新兴起的考古学和碳14测年技术。
突破: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 与三个最可能的答案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自1996年开始负责西周丰镐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时也受邀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丰镐遗址的分期与断代”课题。
周文王迁丰,武王都镐,丰镐是西周都城所在之地。丰镐遗址位于西安市的西南郊,由丰京和镐京两部分组成,这里如有重大发现,对于推断武王克商之年,意义不言而喻。
1997年,徐良高带领的考古团队,在丰镐遗址发掘了一个编号为97SCMT1的探方,位于这个探方底层的编号为H18的灰坑,所属时代正处于文王迁丰到武王克商的大致范围内,坑内出土了大量木炭、兽骨和炭化小米等适合碳14测年的遗物。
丰镐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通过一系列测年和研究工作,专家们将武王克商年的范围缩小到公元前1060年~公元前995年之间。随后又经过对天文史料的研究和青铜器铭文的反复解读,得出了三个可能的年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和公元前1027年。
结果是,公元前1046年因为与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与重要史料记载也更能相容,最终“胜出”,被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
为什么一个如此重要的年份留下的历史痕迹,会显得如此扑朔迷离?
徐良高说,因为古人对更久远时代的记录,受限于当时的认知与历法知识甚至思想观念,不可能精准如今。“就以我们认为应该最客观的天象记录为例,因为古人讲究‘天人感应’,信奉星象变化寓意着上天对统治者的预警,特定天象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很多天象记录未必是完全真实准确的。”
包括对出土青铜器铭文上的相关记载,也不可尽信,因为文字出于人手,人的记忆和理解会有偏差。而西周时期的历法与后世完全不同,金文中纪录日期的用词更是古奥,对它们的理解分歧甚大,这一切都是笼罩在武王克商之年上的“重重迷雾”。
争议:
永远都会存在 但我们提供了最优解
自2000年《简本》公布以来,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本世纪初曾先后在海外引发过三次大规模争论,许多学者都表达了各自的不同意见。
“争议永远都会存在,这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徐良高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不可能提供一个无可置疑的终极答案,但我认为是提供了迄今为止的最优解。”
在他看来,这一工程最重要的意义,除了其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在于其过程。“对于历史年代学研究来说,无论是史料的收集、梳理,新学科、新史料、新方法的拓展、发掘与创新,还是最终成果的整合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都可谓是集大成者,是多学科整合研究历史问题的经典实践,提升了研究历史年代的精度,是历史年代学最新研究思路、史料、方法与成果的体现。”
铜牺尊(丰镐遗址井叔家族墓地出土)
当年在丰镐遗址所取得的重要发现,尤其令徐良高感到欣慰。“这个发掘和发现区分了西周和先周文化,确定了先周考古学文化的标准,解决了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问题,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可以说是超出预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这处自上世纪30年代便开始发掘的重要遗址,如今考古工作仍在持续开展,“就像著名的殷墟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依然有非常多的遗迹等待被揭示。”
最后,让我们记住下面这三行“简单”的年代数字。每一行数字的背后,都深藏着200多位专家20多年的努力与心血。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编辑|段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