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一湾 摄影 和福天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发自云南丽江
编辑 官莉 实习编辑 朱洁英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其陡然往东北急转,得以继长江之名,将泱泱华夏滋养。
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人在这个大湾处繁衍生息了两千年,世世代代受金沙江滋养。
石鼓的神奇,不止于这自然大观,它还是茶马古道要塞,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石鼓一带,正是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红军从这里渡江
石鼓镇所据之地,山高涧深,玉龙雪山与云岭山脉护其左右,绵延数百里。石鼓镇自古就是北进藏区、南出滇西的唯一通道,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及乡村公路的开通,从丽江市城区至此,仅需50分钟车程即可。
↑金沙江边的石鼓风光。摄影 和福天
石鼓海拔1800米,坝区终年无雪,气候温润,为防风固沙,金沙江边种满了云南柳。立秋之后,站在江边柳树下,能感受到暖风环绕。当下金沙江正处于丰水季,它携沙带土,呈现出一派雄浑的黄色。
镇上有一巨大牌匾,提示当地是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口。“滇中引水”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项目,完成后可有效缓解昆明等滇中地区水资源匮乏困境。
↑石鼓镇风景。摄影 和福天
江面上没几只船。从集镇至木取独渡口沿江地段,仅有一只海事船与两只运输船靠岸。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副馆长张学文介绍,水流湍急,客运船只被禁止往来。
金沙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它以年平均流量4750立方米/秒的速度往前跑。86年前的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来到丽江,被金沙江阻挡。石鼓一带的28名船工,利用几十只木筏和7艘木船,帮助18000余名红军战士,从石鼓等乡镇的5个主要渡口顺利过江。
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讲解时,他偶尔会闭上双眼,仿佛置身于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张学文的爷爷奶奶小时候见过红军渡江,“马是会游泳的,渡江的时候,战士在船上牵着马,让马在水里游。可江水太急,马儿害怕往回游,结果缰绳把船扯翻了……”他说。
↑金沙水暖雕塑,讲述了1936年石鼓当地船工帮助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历史。摄影 和福天
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金沙激流重飞渡》一书载,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本次渡江从1936年4月25日开始,历时4天3夜,10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与一名船工献出宝贵生命。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丽江的时间为5天4夜,行程160多公里,途经石鼓、巨甸等乡镇的110个大小村落,秋毫无犯。丽江是山城,当红军的前卫部队抵达时,丽江人民推选出数百名群众代表,在城南东元桥进行欢迎。
渡江后,朱德总司令发来贺电:“金江既渡,会合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副指挥长肖克很兴奋,在《北过金沙江》中写下“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诗句。木取独渡口是红军渡江地之一,“军民团结越天险”,肃立在渡口的纪念碑上写道。
石鼓不止有“石鼓”
张学文原本只是一个农民,“是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改变了我”。张学文从原丽江县第七中学高中毕业,曾在丽江古城口的中外合资企业格兰大酒店当门童。在这家酒店,他经历了1996年大地震。重建后的丽江涅槃重生,中外游客慕名前来,但张学文是家里最小的儿子,需要回家尽孝,无法继续接待游客的工作。他回到石鼓,养猪、种地,过着和先辈一样的日子。
2004年,“重走长征路”话题兴起,重温红色历史变得流行,一些外地散客突然来到了石鼓,“他们喜欢看一些风土人情,拿着地图,找我们当地人一个个地名问,一个个地方找。”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此石碑之来历,据言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另有传说称,1253年,忽必烈从石鼓“革囊渡江”,南征大理。随着游客的到来,石鼓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石鼓不但有传说和奇景,还有真真切切的烽火历史。
热情活泼的张学文,很快成了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一头钻进革命史、红军长征史以及地方风物志中。在很多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反复求证后,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了如指掌。在与大量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好。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副馆长张学文(着红军服者)工作场景。摄影 和福天
2007年,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在石鼓改扩建,2009年,该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三年前,它又被列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张学文因对红军在当地渡江这段历史的深入求证、钻研,被吸收为正式讲解员,并在两年前担任副馆长。至今,张学文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红军长征精神告诉我们石鼓人,人活着要有理想。”张学文说,很多红军将领家庭条件好,但仍带领穷苦的红军战士不屈不挠地战斗,正是因为胸怀理想。
在他的讲解工作中,最让他感概的是那些外国游客,“他们说,哪怕以现在装备,在那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也不一定能爬雪山、过草地。到了石鼓后,他们终于相信,红军长征是奇迹。”
现在的石鼓已经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张学文现在的主要精力,是向更多人讲述红军精神。他曾经一天讲了20多场,口干舌燥而不知疲倦。9月27日上午,张学文又为3个团队重温了这段历史。他乐此不疲,只愿更多人感受石鼓、亲近石鼓、理解石鼓。
“绿色”养人“红色”养神
石鼓镇辖石鼓、鲁瓦、大新等11个村委会,共有8个少数民族,全镇人口2.3万,其中8个村委会的百姓生活在40公里的金沙江沿岸。这十年中,当地的高等级公路网已串联起玉龙雪山、老君山、虎跳峡、长江第一湾等骨干景区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珍珠链”。
“绿色”养人。石鼓镇镇长王琳说,过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村民生态绿化意识浅薄,长江第一湾上的植被逐年减少。为进一步建好石鼓长江第一湾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当地都会组织全镇机关、站所干部职工、学校等,在长江第一湾江岸种植云南柳。
“红色”养神。石鼓群众积极弘扬石鼓红色文化,自编自演了一批以红军长征过丽江为主题的节目,通过真情、真景再现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其中竹园村的民众曾多次代表地方,到省、市、县参演,荣获多次殊荣,推动着石鼓红色旅游。
↑本作品的作者系著名国画家周霖。周霖是玉龙县石鼓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玉龙山下各族人民的作品。此画作保存在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纪念馆供图
石鼓变通畅了。十年前,杨振来到石鼓镇派出所担任民警。“当年我们出警到一些偏远地区,一些傈僳族百姓因为没见过车子,会贴在山坡躲避。”杨振现担任石鼓镇党委副书记,“现在我们下乡,去最远的村子也就20公里。”
↑石鼓镇风光 摄影 和福天
野生核桃、松茸、牛肝菌、松露、雪桃、白芸豆……石鼓本地企业家尹卫汤介绍,石鼓的绿色特产多,过去因交通设施落后,大多只能烂在地里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从农户手里收购食材,送到大理的收购点时,已是两三天之后,为此他不得不借粮食局的厂房在镇上建冷库,而现在,借助快捷物流,两天内石鼓百姓就能把鲜货送到全国各地。“我们这里有一句纳西语,大意是说,在石鼓,只要勤劳,就够吃够喝。”尹卫汤说,石鼓镇过去有些与世无争,但石鼓要发展,还是要联通外界,广泛联络。
↑石鼓纳西妇女编织草墩 摄影 和福天
石鼓变富裕了。依据不同海拔的气候特点,石鼓百姓种植不同类型的绿色经济作物。在坝区的沿江一带,百姓种植烤烟,山腰一带种植林果,山区则种植重楼、秦艽、附子等中草药。当地烤烟的年产值为7千万元,中草药的年产值为4千万。杨振说,石鼓人彻底告别了千百年烧柴取暖的传统,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能源,人均年收入提高了6倍。
王琳说,石鼓有四张名片:长江第一湾、茶马千年古镇、红色文化和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口,“作为党委政府,每一张名片我们都不能丢,每一张都要打造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