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流失文物“回家”,都值得我们驻足观看

红星新闻 2022-10-09 18:45
进入
文化+
阅读更多内容

寒露已过

气候开始从凉爽过渡到寒冷

大自然呈现一派深秋景象

你会发现

绿叶逐渐变黄,簌簌落下

车辆经过,再卷起一阵欢腾

同样欢腾的,还有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比如,相约伙伴,看一场展览

本期,我们为大家精选了几个特别的展览

总有一个,符合你当下最大的需求

特别推荐

主题:“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时间:9月26日起

地点: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国庆前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展。这场一票难求的展览,汇聚了来自保利艺术博物馆和圆明园管理处的47件海外回流文物,包括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青铜兽首原件,马首复制件,以及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国宝级青铜重器。

每一件流失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沧桑的历程;每一次流失文物“回家”,都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标下鲜明注脚。

4.png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上展出的青铜兽首。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据悉,特展展出了神面卣、遂公盨、倗季凤鸟尊、立兔形典尊、昌邑食官鼎等海外回流青铜器,展品横贯商周、经春秋战国,至两汉,器型丰富、造型多样、精美绝伦。

5.jpeg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现场 闵行区委宣传部供图

展览主要分为“盛世重逢”和“华美赓续”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清代圆明园海晏堂“生肖与计时”的设计主题,展示了作为水力钟喷泉口的十二生肖之马首、牛首、猪首、虎首、猴首等五个青铜兽首。第二部分重点展示了海外回流的商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珍贵青铜文物,按照器物的使用功能和价值,分为“鸣钟列鼎”“走斝飞觞”“秉旄仗钺”“焚香顶礼”四个板块。

1000.jpeg

图为2021年9月23日,在北京圆明园《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展览中的马首铜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马首的传奇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1985年,一个美国古董商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张照片,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动物形象,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这就是马首。

于是,他前往南加州棕榈泉市,找到了照片里的人,谎称自己的父亲是越战老兵,对东方事物很感兴趣,希望可以买一些类似东方的物品安抚老父。由于并不知道兽首的价值,当时马首和虎首被当做普通艺术品摆放在室外,牛首竟然被放进卫生间作为毛巾支架。就这样,古董商以4500美元买下了这三个兽首。

随后,这些兽首多次亮相拍卖会,价格越来越高。

时间来到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传出拍卖马首的消息,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得知后与拍卖行协商,以6910万港币买下马首,并表示要捐给国家。2019年11月13日,在澳门回归20周年前夕,马首正式回国。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马首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1000-1.jpeg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观展群众。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这些流失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回归正在进行时,愿更多流失的国宝都能早日回家。

主题: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

时间:至2023年12月30日

地点:湖南博物院

修改稿-瓷器展海报 -二楼海报信息中心_0.jpg

从古至今,单色釉瓷一直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品类,代表了中国最传统的审美观念。纯净素雅的单色釉瓷,深受中国古代皇家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微信截图_20221008103633.png

冬青釉荷叶形碗

单色釉瓷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色彩斑斓的局面。东汉时期,中国南方创烧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随后,白瓷技艺断裂,黑瓷在褐瓷基础上创烧,青瓷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晚期传入北方。

北方改进青瓷技术创烧成熟白瓷,逐渐形成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唐代还出现了绿釉、黄釉、红釉瓷,其后绿釉持续发展,黄釉技艺断裂,直至明代发展出新的黄釉工艺。红釉为偶然烧成,元代才掌握烧造技术。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迎来发展高峰期,釉色品种层出不穷。

微信截图_20221008103540.png

洪州窑青釉五盅盘

纵观单色釉瓷的发展史,烧制技艺有传承创新,有倒退断裂,过程复杂曲折,体现了中国制瓷工匠推动釉色演进的智慧与艰辛。至纯至美的釉光里,闪烁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辉煌。

主题:一见钟琴——从宫廷礼乐到文人雅兴

时间:9月9日-12月6日

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87f04d7f-3bf8-4ef3-8ed3-6fe7186eaa5e.jpg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编钟、古琴分别为长江沿线博物馆的特色收藏。本次"一见钟琴——从宫廷礼乐到文人雅兴"展览,由湖北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发起,联袂四川博物院、宜昌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共同推出。

1.jpg

西周“楚季”铜钟(宜昌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让两千年前的青铜礼器编钟与唐代、北宋等时期的古琴同时与观众见面,可谓“千古遇知音”,展现了“和而不同”的艺术美感,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展品共5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14件/套,三级文物11件/套,珍贵文物(一、二、三级)共计37件/套,占比64.91%。

2.jpg

战国 擂鼓墩2号墓编钟(36件,随州市博物馆藏)

为让此次展览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悠长”的效果,让观众拥有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展厅内将设置古琴原音欣赏、文物三维展示等项目。

主题:汉魏印象:汉晋南北朝服饰艺术展

时间:9月9日-11月27日

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

随着丝绸之路的凿空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魏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景象,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各种植物染料的输入以及在中国种植和应用,使得纺织面料多姿多彩。

从西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到曲裾缠绕的传统深衣;无论是宽袖、窄袖或半袖,还是长裙曳地、罗襦绣裳,汉魏服饰给人们留下了飘逸、华丽、美好的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至今还有很多汉服爱好者,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努力并喜爱着。

本次展品由徐州博物馆收藏的彩绘陶俑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纺织服饰组成,共计40余件/套。其中彩绘俑人物角色各异,装束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逼真,能让我们在欣赏彩绘俑艺术特色的同时,从另一侧面了解汉魏服饰。    

20220909141752072.jpg

彩绘陶执兵俑(徐州博物馆藏)

展览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最具汉代代表性服装之一的深衣,其为上衣与下裳缝合相连,长度过膝或曳地,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类,并常用不同图案及工艺的织物镶边,呈现出一种曲裾绕襟如烟云流动之美感。至东汉时期,服装融入了西域文化元素,直裾深衣逐渐盛行。

第二部分讲述了随着丝绸之路沿线中西文化、艺术、科技的交流和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之风尚。窄袖袍、半袖衣、短襦长裙、胡服也逐渐流行;具游牧民族特色的风帽、锦靴、手套等装点着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以一批汉魏时期的丝织物为展示对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丝绸品种以及特色,充分展现了该历史时期高超的纺织技艺。

20220909141815941.jpg

对鸟对兽“宜王”锦袍

更多推荐

640.jpg

镌拓逸韵——历代金石碑帖展

时间:9月27日-10月30日

展览地点:江西省美术馆一楼·捌兿空间

640.gif

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

时间:9月21日—12月31日

地点:漳州市博物馆

微信截图_20221008110221.png

主题:乘物以游心——丰子恺的漫画人间

时间:8月5日起

地点:江西省博物馆

4dcf1776-43fb-4aff-bbd6-b2d488044ad7.jpg

蓝色“船”说:当代中国航海装备系列展

时间:8月19日—11月20日

展览地点:中国航海博物馆 第二临展厅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