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在成都举办,邀请项飙、王笛、阿来等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分享。
论坛以“城市与我们:跨越边界”为主题,试图思考在数字技术与现实空间交融的当下,人作为城市空间的主体,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项飙:
在数字时代,如何重建“附近”?
在数字时代,客观上的边界似乎已经被打破。在一开始,著名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便向大家抛出一连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却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每天早晨你出门的时候,和电梯里的邻居是什么关系?跟门口的保安是什么关系?跟早点铺里的人是什么关系?”进而,项飙提出了“最初500米”的概念,他说,最初500米是希望每个人开始注意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思考“我们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
项飙认为,如今的城市生活功能性过剩,而生态性不足,“功能性是指你能够完成某一个任务的效率,比如点外卖的时候,你想让食品尽快送到手里。今天各种软硬件的发展及管理措施的到位,使得我们的功能性急剧发达。”而生态性,则是与功能性相对,就像小鸟唱歌、老鹰飞翔,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
功能性过剩而生态性不足,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层面的悖论。项飙认为,第一个悖论即是指,我们一方面觉得每个人都是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广泛联系,但另一方面又觉得非常孤独无援与个体化。“第二个悖论,线上的空间和信息其实特别虚无,但是很多年轻人觉得只有在线上,他才感到真实。当他们到了线下,却不知道怎么开始对话的契机。”
针对被数字技术侵占的“最后500米”,项飙提出从“最初500米”入手,唤醒我们的“附近”意识。他认为,并不是要去跨越“边界”的差异,而是先把边界和差异看清楚,注意到身边有哪些差异和边界,“这才是最紧要的工作。”
王笛:
从茶馆到互联网,日常生活被重塑了吗?
作为成都人,历史学家王笛自上世纪90年代以微观史学的角度,将城市社会放到街头、茶馆等维度中观察,从公共空间中洞见城市的生活状态、身份构建、文化情境以及社会结构。此次出现在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论坛,王笛带来了新的问题:从茶馆到互联网, 我们的日常生活被重塑了吗?
论坛上,王笛带来了他对于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反思。他表示,“我们生活在日常,公共空间就是我们每个人公平进入与分享的地方。我们每天在这里进行日常的生活,特别是公共的生活。什么是公共生活?一旦我们从家里进入公共场所,我们所考虑的就不是隐私,而是相互的关系,我们和大家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公共的活动、进行信息的交流、感情的联络。”
在古代没有那么多公共空间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依靠的是各种场所。在成都来说,就是茶馆。王笛分享了他对于成都茶馆的研究。王笛从一位观音阁老茶馆中出现的老先生讲起,7年的跨度中,这位老先生一直都在。在他身上,王笛体会到,茶馆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寄托,是人与人联系的所在。同时,茶馆所代表的、没有什么巨变的生活,才是日常。对于老百姓来说,日常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当下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转化,王笛表示,“网络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交流不需要面对面,不需要有对个人信息更深入的了解。这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的交往,但这种沟通是否高效和准确、是否会产生无效的沟通?
网络也重塑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模式。独处变得比过去更轻易了,我们不再每个时刻都需要人来陪伴,一切都可以通过网上实现,实际上就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进入具体的公共空间。”
未来我们是否要回归实体空间?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实在与虚拟的空间。王笛的回答是肯定的。“虚拟的空间无法代替实体空间,我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怎样走出虚拟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参与公共生活?这是城市规划者、管理者、设计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他们需要为城市居民,创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空间。”
阿来:
我们的故乡,真的陷落了吗?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在论坛上分享了他对“故乡”的理解与认同感。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概括叫‘城市化’,也就是说四面八方的人都向城市集中,因为城市集中了自然之美之外的大部分现代文明所需,所以大部分人都在以不同的途径奔向城市。”阿来说,但是当我们反观城市的时候,有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疏离感,甚至是陌生感。
而这时候,故乡就会成为外出的游子情感、审美,甚至价值观的出发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在去了城市之后还在不断地书写乡愁。但阿来提醒说,“乡愁”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不应该只是抗拒现代文明、老怀念在油灯下的生活,“我常常说,我有两个故乡。故乡是出生的某一县、某一乡、某一村,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扩大,我们的生命在不断丰富,故乡就得到了扩张。”
阿来认为,我们应该把“故乡”看作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只是乡村的老房子。“炊烟袅袅,是很温馨,但如果老是老房子、围绕老房子的那几头牛、那一亩三分地,就会被囚禁在一个看起来很温暖、很安全的世界里。我觉得故乡应该更加自由。”
关于“跨越边界”的相关问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讨论也没有止境。正如论坛主持人贾冬婷在论坛中表述,跨越边界,既是对新的媒介现实的跨越,也是人类对城市想象力的跨越。人们需要思考和实践,在网络化城市中如何建构日常的社会交往,如何在数字网络、行动者与城市空间的交集中,构建新的社群关系、创造公共新体验,进而催生出新的共同体。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记者 毛渝川 实习编辑 毛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