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霜降
非遗项目:成都绳编技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人:张国庆,四川省民间艺术(绳编)优秀传承人
时间临近“霜降”节气,成都沐浴到久违的暖阳。光线照进送仙桥古玩艺术城C区2楼的过道,不远处的一间工作室里,张国庆熟练架起手机,打开了直播平台,镜头朝向装满玛瑙、琥珀和线绳的工作台。她手里不慌不忙,引着线绳在玉石间穿梭舞动,嘴巴也没闲着——不紧不慢,和网络里的观众对话。
一件绳编项链完成时,阳光又斜了一些——比张国庆平时不直播时慢了不少,但她乐此不疲,“只要我有力气,就要把传承做下去。”
张国庆曾被授予四川省民间艺术(绳编)优秀传承人,并被成都市青少年宫、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聘为“非遗小传人”公益讲堂绳编非遗技艺讲师,还多次到法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为了能让绳编在当下更好传播,69岁的她甚至学起视频剪辑、上起演讲课。本期“顺时 让美好发生“,非遗探寻官、成都银行周艾,将和你一起走进张国庆编织的绚丽世界。
“绳编”的初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回想起来,我最开始是从母亲那里学会的绳编。”张国庆回忆,小时候的衣服上需要有结固定扣子,“我就跟着母亲学习用斜布条打纽扣结、琵琶扣结,缝在衣服上。”至于母亲的技艺,“当然是从外婆那里学到的。”平时,小伙伴们会动手做东西玩,比如,用塑料条可以编金鱼。在张国庆看来,这些是她绳编情缘的种子。只是种子再度萌发破土,要在很多年以后。
和所有人一样,张国庆长大、上学,后来进入一家企业的宣传部门工作,“工作里可以接触到很多资料。”有一次在翻看一份画报时,一张绳编的图片吸引了张国庆:“就像是老朋友重逢,感觉被它握住了手——一根线可以千变万化,它太神秘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久张国庆又在另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东单有个“金斗笠时装屋”在卖中国结。终于在1992年的夏天,张国庆利用带孩子去北京玩的机会,特意去了一趟东单,找到那个中国结时她备受震撼:2米多高麻绳编的“寿”字,价格1800元。“当然是买不起的。”好在店员通情达理,张国庆也有机会用相机给这个“结”拍了好几张照片。幸亏了这几张照片,张国庆回去以后就开始钻研。
“一张一张地反复看。”她记得花了半天就琢磨出“寿”字里的一种被称作“酢浆草结”的基本结。“一生二,二生三……”张国庆开始编织她的绳编世界。
绳编故事里张国庆的三次激动
“那时候,想找绳编的资料,或者寻找老师,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张国庆只有在工作和生活里格外关注,“东看看,细看看。”利用一次去北京的机会,她还专门去书市里“勘探资源”,“脚都走伤了,也没有找到。”技艺在学习中积累,1994年张国庆的一幅“绳编牛头壁挂”在成都市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三等奖。”这令她很激动。下一次激动发生在几年后:“工厂效益不好,家里生活困难。有天突然从绵阳来人找我,花了100多块钱买走了2个绳编作品。”
2001年,张国庆办理了内退。不久后,她决定全身心地投入绳编技艺的学习和制作,第二年,她的个人工作室开设。张国庆像一块海绵,越来越多的吸收着传统绳编技艺,越来越多的困惑也围住了她,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杂志上看到的一个“六蝶穿花”作品,“对当时的我来说,那是一项很难的技艺,但是资料里面没有介绍手法。”张国庆被这个作品抓住了。
“只要空下来,就拿放大镜对着从杂志上积攒下的图片反复看,心理揣摩、手里尝试。” 张国庆感觉到自己有一身力气,却无法施展开来。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2年,直到有一天,“脑袋里灵光一闪,豁然开朗,突然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张国庆又一次激动了。“六蝶穿花”的作品被她突破,“解构、边缘细节还更加丰富了。”她甚至实现了超越:“八蝶穿花”也被攻破。
“从那以后,绳编技艺的学习也越来越顺了。” 得意作品《龙图腾》,“八蝶穿花”技艺作品《蝴蝶飞飞》,大气祥和的《双鱼》壁挂,寓意美好的《花好月圆》……一根根线被张国庆赋予了灵魂。
传承、热爱 “它令我永远年轻”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应有之义。很多场合里张国庆被称作“张老师”,有报道显示,2017年张国庆曾获成都市“非遗传承园丁奖” 。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我都教过。”这些活动里张国庆总是很开心,“孩子们很积极,对绳编技艺特别有兴趣。”另一方面,她也有了徒弟,“前后收过上百人。”现在,徒儿也开始教学生、传技艺。
在当下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成了张国庆的新课题。她学会了直播,向视频社交平台上传视频——其中不乏浏览量10万加的作品。“还花了几千块钱,报班学习怎么用手机剪辑视频,又报班跟讲师学习演讲……”张国庆感慨:不学习不行,“讲好故事,才能吸引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热情,更好传承绳编技艺。”
有时候,张国庆也会困惑:“不知道网友们到底喜欢什么。”她问自己:我是不是可以“认真做事、不管结果”?我要不要放弃一些品种,集中心思做一些更难的、有艺术性的?……“但是不管怎样,我现在做的都是对非遗传承的探索。”
“今年69岁,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年纪大。”说这话的时候时间已是深秋,太阳晒在身上还是暖洋洋的——甚至有些热,张国庆坐在不到8平方米的工作室里,身旁、头顶被自己的绳编作品环绕,“我热爱绳编,它们也让我永远年轻。”
文/ 彭亮
图/周勇良
非遗探寻官/成都银行周艾